中新网5月6日电 “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是过往市场对内地实施宏观调控的看法,1993年一场力度甚猛的宏观调控,令市场对宏观调控视之为洪水猛兽,至今仍记忆犹新。事隔11年,大规模的宏观调控再次出现,只是此次“调控”有别于上一次的“调控”。
香港文汇报今天的报道指出,此次“调控”主要透过温和、针对性及渐进式的方法达到调控目的,措施亦以市场主导为主,不但增加内地经济软着陆的机会,长远亦对内地及本港的经济发展及各行各业有利。
宏观调控便与经济急剎车、冷却、跌市等负面影响划上等号,亦令投资者视宏观调控为洪水猛兽,今天,投资者忧虑的是04年的宏观调控力度会否与93年看齐,而火烫的经济又会否再一次全面冷却?
提及两次不同的调控时,渣打银行东亚地区总经济师郭国全坦言,从历史来看,内地每次实施宏观调控均对各行各业长远发展有利,但相信是次调控有别于93年实施的宏观调控,因为今次并非一刀切实施各项措施,是次宏观调控以市场主导为主,有利经济软着陆。
他分析称,到了2004年的今天,内地经济发展以至金融体系均有别于11年前,可以肯定的是,今日的内地金融体系远比当年成熟,承受力更强。
他表示,是次调控针对部分投资过热的行业如水泥、铝及钢等,手法主要是限制内地银行过度及胡乱地批出贷款,收紧未有风险评估的贷款,让银行自行冷却过热的投资。这有别于当年的调控措施。郭氏又指出,中央局部放宽利率管制,容许内地银行调高风险较大的项目贷款利率,有利内地市场经济发展。
内地这次“调控”措施包括:央行三次调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国务院宣布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钢铁由25%及以上提高到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均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以上。市场还普遍预期,若上述政策未能遏制经济过热的话,央行将会推出加息这一招。(记者李鸿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