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30日电 证券时报近日发表文章写到,如果说2002年中国上市公司业绩还只是“平稳增长”的话,那么2003年则完全可以用“强劲上扬”来形容。数据显示,去年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高达0.195元,远高于2002年的0.143元/股,增幅高达36.4%。如果用这一数字除以去年中国GDP增速9.1%,得出的数字是4,意味着去年上市公司总体业绩提升幅度是同期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4倍。
文章称,客观地说,2003年上市公司业绩之所以能实现“大跃进式”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峰回路转。过去的一年,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施政的第一年,在遭受非典疫情和频繁发生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中国GDP增速不但没有走低,相反还创出1997年以来新高。新一届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经受了严峻考验,也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赞誉。
伴随着经济指标的大幅走高,上市公司也普遍推出丰厚分配方案。统计显示,过半公司推出派现方案,派现总金额高达553亿元;其中股息率超过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有174家,占总数的13.73%,而2002年这一比例是11.84%。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还有194家A股公司推出送转方案,与2002年相比,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比例送转的公司也在增加,10送转5以上的公司有107家,占送转公司的55.15%。
与往年相比,监管部门针对2003年年报出台的两项新规,也同样引起市场的高度关注。一是披露上市公司十大流通股名单,二是增加注注册会计师对于关联方占用事项的专项说明以及独董意见。对于前者,投资者通过研读年报,可以捕捉到更充分的机构投资者进出信息,为投资决策提供有益参考;对于后者,投资者远离关联方占用严重及担保有隐患的公司,则可以在相对程度上规避上市公司潜在的基本面风险。与此同时,由于管理层强化了年报信息披露的监管工作,尽管2003年上市公司总数增加了60多家,但年报被注会出具非标意见的家数却减少近半。“上市公司年报更耐读了,可信度更高了”。这是业内对2003年年报作出的总体判断。
值得欣喜的是,去年上市公司业绩并非昙花一现,强劲上扬势头正在延续。统计显示,今年首季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同比增幅逾三成,日前出炉的社科院春季报告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速不低于8.7%,因此从全年来看,2004年上市公司业绩在2003年基础上再实现一定幅度的增长,应该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文章同时也写到,现在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仍然是宏观调控的效果,这也是导致近期证券市场连绵下跌的一大诱因。现在,有舆论把当前的经济过热与90年代初的那次通货膨胀相提并论。但一个不容争议的事实是,十年前的那次是严重通货膨胀,而今天还不能算是通货膨胀,至多是未来的通胀。为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去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就开始着手给过热的经济降温,及时果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相关部门也连发数道叫停“金牌”。国务院近日严肃查处了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摘掉数名相关责任人的“乌纱帽”,这与去年中央果断处理SARS疫情何其相似,可以预计,此举一定会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4月份行将结束,即将披露的月度财经数据,将直接关系到中央及各有关部门下一步采取何种调控措施,也将直接影响未来的货币政策取向。如果调控措施进一步收紧,那么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目前是资本市场最虔诚地“倾听”宏观经济脉搏的时候。鉴于国家防止经济过热的指导思想是“软着陆”,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月度财经数据都将是牵动中国资本市场最敏感的神经之一。(方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