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今年的“五一”已是第15个黄金周长假。回顾过去,一年中的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俨然成为假日经济的火车头。但在欢呼与喝彩之后,随着一年一度的“五一”长假临近,我们也有必要对这个热现象进行冷静的思考:长假期间交通部门的巨大负荷,餐饮业、商业、旅游业忽冷忽热地不平衡发展,以及由此给人们造成的体力及精神的压力——尽管长假似乎大大增加了消费总量,但因为人们的消费习惯是相当稳定的,假日经济更多的是不同消费之间的替代,激发的是消费者的节日性冲动消费,而没有激发新的需求。
因此,要想真正提高黄金周的含“金”量,还要挤出黄金周的含“水”量。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休闲时间过于集中,既导致了吃、住、行、游、娱、购所有环节上的拥堵,也引起了黄金周集中消费后几个月消费的低迷,造成了“平日吃不饱、假日吃不了”的尴尬局面。此外,为适应假日集中的旅游及相关的消费,造成企业硬件设施供给的稳定性与假日消费需求集中性之间的矛盾,假日期间的供不应求与此之后的供过于求周而复始地出现,为企业安排生产经营带来了困难。黄金周的含金量也因此大打折扣。对此,专家指出,只有改变假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有关政策,丰富假日消费的内涵,才能持续巩固和提高假日消费对宏观经济景气增长的贡献度。
正在酝酿中的带薪休假制度应是明智的选择。它有利于打破休闲时间上的不均衡,保证个人自主选择休假时间,弥补集中式的休假消费行为,还有利于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早就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目前,“具体办法”尚未出台。
当前中国旅游业规模不小,但还比较粗放,在旅游点往往看不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大同小异,且不精细。因此细分假日旅游市场对于使旅游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链条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应分析并抓住年轻人这一假日消费最活跃群体的消费偏好及需求;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对于城市的繁华有着强烈新鲜感的农民游客的喜好,“黄金周”理应让更多的人得到快乐。
再次,大力挖掘新的消费产品。业内人士认为,假日经济的内涵不仅仅是简单的观光和购物,还有更多的文化产品,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还可考虑将“黄金周”扩展成“黄金月”甚至“黄金季”,做好假日经济的大文章。
(稿件来源:经济日报,作者:张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