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记者/应妮
这是一场张扬了一年之久的演出。说不上久违,却是困难重重。中演公司不辞辛劳地再请《猫》到北京,其目的决非是一场简单的商演……
因SARS与北京观众失之交臂的经典音乐剧《猫》,4月27日终于登上北京的舞台了。
陋巷中这群猫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以平均每天1.12次的演出频率,轮回着它们的悲喜,舞台从欧洲蔓延到全球。
《美国》季刊《Show Music》在2000年通过调查公布了《20世纪音乐剧之最》名单,《猫》剧名列最“过誉”音乐剧(即所获得的荣誉超过了它实际的艺术品质)之首。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音乐剧研究中心的专家文硕表示,《猫》剧的成功,与其说是在艺术创造上,不如说是在市场营销推广上。换句话说,《猫》成功的运作模式超过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
这也是中方演出公司看中并不惜重金再请《猫》剧的原因。
颇显悲壮的北京《猫》演
本应去年就来到北京的《猫》,原计划演出72场,地点在1500人左右的天桥剧场,这是最适宜观赏音乐剧的剧场规模。因SARS叫停,今次重新登陆京城的“北京猫”,已经站到了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上,场次则骤减至9场。
《猫》在北京演出的主要策划人、中演公司的总经理张宇表示此举出于无奈:今年《猫》在全球巡演的档期已经排得很满,在北京的一星期也是见缝插针。为了在短时间内达到效益最大化,而将演出选在能容纳更多观众的人民大会堂外方对这个颇具象征意味的地点也极感兴趣,双方因此一拍即合。
《猫》剧在上海的成功商演,使张宇对他的商业计划抱有信心。2003年3月始,《猫》如期在上海大剧院连续演出了53场。根据现有公布的资料来看:上海方面为此次演出投入的成本近2500万元,总计2400多万元的票房已经保证了持平,加上100万元衍生产品的销售和近500万~600多万元的赞助,“上海猫”已经赢利。
为了达到最好的演出效果,人民大会堂的演出场地将会做相应改动,视觉效果比较差的三楼全面封闭,一层前十几排也会被用来搭建延伸出来的舞台,因而有效座位在4500~5000个中间。
对新地点、短场次的变化,主办方调整策略以保证票房。中演负责该项目的高级媒介经理张瑞表示,这次演出的观众定位与去年有很大不同。去年“小场地长周期”的主要观众定位是个人,以小白领为主。而这次则以团体为主,目标更多瞄准集团消费。整体运作方式更类似于去年同在人民大会堂上演的《大河之舞》。
票价提高40~480元,而且“没有一分钱赞助”,是北京和上海《猫》剧市场操作的不同之处。有知情人士介绍说,北京海报上赫然印有“特别协办”的单位,不是赞助,而是以集团消费的形式来保证部分票房。
在今年2月17日中演公司与英国“真正好”集团签约的现场,张宇的一席话现在看来颇显悲壮:“《猫》作为商演项目,利润空间确实不大,运作好的话,保本就是成功。”
中演需要的不仅是一场经典演出
为什么中演对一出被搁浅的音乐剧如此心仪?从去年到今年“见缝插针”,哪怕不赢利也要把它带进北京,其主要原因当然不仅是为了给北京观众带来一场优秀的艺术演出。
张宇曾表示,引进音乐剧不但是引进一个产品,而且是被迫或自愿地引进一个完整的营销模式——音乐剧如果不引进成套的运作模式、营销模式、推广模式,是根本做不起来的。而成功的商业操作模式,恰恰是《猫》剧魅力经久不衰的制胜法宝。
在《猫》上演之初,英国“真正好”集团就制定了严格的标准,在音乐、音响以及舞台美术等都有各自的版权。全球任何地方上演的《猫》,都要严格遵循这些标准,只能在很小的余地里做一些细微改变。也正是这样,才能保证各地演出的原汁原味。
和百老汇其他许多著名音乐剧一样,《猫》至今也没有出过完整的演出录像。即使在市场上可以买到它的片段,但想看到全剧,还是得买票到剧场去看。它的相关纪念品的销售也有严格规定,只能在剧场里定点卖,不能在外面销售,因此如果你想购买这些产品,也不得不买票去观看音乐剧。
北京主办方在这次演出前策划了一系列有关《猫》的推广活动,比如扮演“猫”、“猫女秀”之类,均因为外方的拒绝而流产。他们的原因很简单:不允许非专业演员在非特定灯光、道具下进行“猫”的模仿活动。
一切为确保舞台演出不可替代而采取的措施,其根本出发点只有一个:保证票房。
这些成熟的商演经验也是让中演对《猫》剧情有独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观众能否承受昂贵的《猫》
作为《猫》的东家,英国“真正好”集团对该剧在世界各地的演出有一个基本原则:不可以赔钱。基于这一原则,它建立了相应的演出预算体系。2002年底,制作公司的推广人员对上海和北京进行市场调查,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这两个城市都能够有8万以上的观众,演出才能赚钱。
因为场次减少,此次《猫》剧在北京的票价提高,分别为1680元、1280元、880元、680元、380元、180元和120元。即便在上海《猫》最高票价也达到1200元,最低学生票80元。有人在对比了欧美发达国家演出票价的平均消费指数后,认为国内演出票价可谓高得离谱。
世界演出市场票价的定价标准是不超过当地居民平均月收入的1%~3%。英国皇家芭蕾舞团在本土的演出票价是12英镑,相当于两个蓝领一起吃顿自助餐的价格。美国百老汇顶级剧院上演《西贡小姐》时,门票是40美元,而美国人当时的月均收入是2000美元。
中国的优秀艺术演出票价显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人月均收入为2000元,那么看一场《猫》,花销是平均月收入的1/4以上。无怪乎有人发出了《猫》是在“劫钱”的感叹。
中国目前能够承担国际原版音乐剧的市场到底有多大?
张宇回答《猫》在北京的演出为何延迟了一年之久时,也道出了国内市场的困境。除了档期之外,中演公司一直“希望在国内找一个城市共同分担一部分成本,把成本压下去。可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上海已经做过了,其他城市,坦率来讲,从经济和市场的容纳力情况都不足以承担这么大的演出。”张宇说。
《猫》的1000元~1680元的票价,普通老百姓很难承受,继而转到集团消费上,而集团消费反过来又破坏了这个市场的培育,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尽管认为引进《猫》这样的剧目简直是在“劫钱”,但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同时也承认,拿出当下最具爆发力、最能吸引观众的剧目来“炸”开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张宇也感叹,做音乐剧就是做市场。音乐剧是一个大投入,也是商业性很强的演出种类,中国除非不期望这个市场,否则总要有人来做。
中国的音乐剧演出市场有多大潜力?
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音乐剧在中国曾掀起两次不大不小的高潮。但无论是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剧班的开学,还是《音乐之声》或《美女与野兽》的商演,都因为中国音乐剧市场不成熟而后劲乏力,没能带来音乐剧蓬勃发展的局面。
作为中国第一个引进大型音乐剧的制作人,现任国家大剧院演出经营部主任的周志强曾成功引进中文版音乐剧《美女与野兽》,他认为,原版引进国外经典剧的成本过高,而高成本最终要转嫁到观众身上,因而造成票价畸高。“少量高价位的演出必不可少,但只是一种引导作用。我们要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这才是市场良性发展的长久之计”。
“本土化“,是周志强认为中国音乐剧市场发展的必由之路。
日本的四季剧团就是一个原版经典剧本土化的成功案例。在日本“四季剧团”当了近两年演员的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在“四季”时演过日文版《猫》。他介绍说,四季剧团买断作品后,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上演,才有了今天。日本四季剧团已经培养的这批观众不仅仅因为作品好看,而且他们热爱这个剧团,并喜欢用母语演唱的剧目。
“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审美习惯以及文化自尊。如果只用外文来演唱,那么《猫》如果在北京持续演出的生命力不会超过三个月”。张旭认为。
在成功引进了《猫》之后,原版经典音乐剧《歌剧院的幽灵》正在上海排演。上海大剧院总经理钱世锦表示今年5月上海还要做《音乐之声》,并且准备到上海20多所学校的现场,讲解什么是音乐剧。“小孩子看了音乐剧,将来长大了,会带着他的小孩来看音乐剧,市场就是这样培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