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23日 星期五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短 信 | 图片库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经资讯 | 广告服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国音乐剧何时能与《猫》共舞?

2004年04月23日 14:17

  2004.04.22 16:47:48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二日电 题:中国音乐剧何时能与《猫》共舞?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因非典与北京市场失之交臂的音乐剧《猫》今季终将登上北京舞台。从四月二十七日至五月三日,《猫》将在此间人民大会堂连演九场,在五一期间的“黄金”市场上抢尽风头。

  作为全球巡演的一部分,中国只是《猫》的一个驿站。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它打破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而且也次数最多的纪录,在全球的演出收入已经超过二十亿美元。目前,《猫》剧已经被翻译成十四种不同的语言,在全球二百多个城市演出,观众人数超过六千五百万人。

  此次北京演出票价最高达到一千六百八十元人民币,最低也在一百二十元。相对应的是北京人月均收入最新统计数据为两千元,无怪乎有人发出了《猫》是在“劫钱”的感叹。

  那么,中国目前能够承担国际原版音乐剧的市场到底有多大?《猫》在北京演出的主要策划人、中演公司的总经理张宇的一席话或许可以一窥端倪。他在解释《猫》延迟一年之久才进京的原因时说,中演公司“希望在国内找一个城市共同分担一部分成本,把成本压下去。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因为上海已经做过了,其他城市,坦率来讲,从经济和市场的容纳力情况都不足以承担这么大的演出。”

  国家大剧院演出经营部主任周志强认为,原版引进导致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成本过高,而成本最终是要转嫁到观众身上,因而造成票价畸高。普通老百姓很难承受,继而转到集团消费上,集团消费反过来又破坏了这个市场的培育,从而陷入恶性循环:“看戏的不买票,买票的不看戏”。而他认为,本土化才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必由之路。

  作为演员,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系主任张旭曾在日本“四季剧团”待过两年,他认为四季剧团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四季剧团买断作品,再用自己的文化和语言上演。“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审美习惯以及文化自尊。如果只用外文来演唱,那么我们的语言和自尊心会支撑多长时间。”他以《猫》为例,认为在北京的演出不会超过三个月。

  但他同时认为,目前,谦逊地向经典、向原版学习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只有潜心学习把它融会贯通之后,才能有原创可言。

  周志强也认为,引进国外优秀音乐剧剧目,改造为中文版的方式,更能规避市场风险。而且这样的本土化,则国外演出团体的国际旅费、天价的出场费都可以省去。

  同时原创音乐剧面临着观念上的根本改变,要大胆引进国外制作观念。“观众至上的娱乐性是现在音乐剧创作决不能忽视的。”周志强解释,作品一定是站在观众的角度,有什么可以引起观众的兴奋点。

  从这个意义来说,中国人在花了大价钱被《猫》“劫”了一把之后,或许能在中国音乐剧市场上有所作为。

 
编辑:孙何璞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