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纽约四月二十二日电(记者陈建)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的节日——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今天傍晚在曼哈顿下城拉开帷幕。由中国南海影业公司出品的轻喜剧《一百万》参加电影节,并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一年一度的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始创于一九九三年,正以“独立电影的新声音”而蜚声世界。今年,经过筛选后,总共有三百部电影入围,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的则有十二部。
不乏鸿篇巨制
长久以来,“独立电影”常成为小制作和无名之辈的代名词。但本届电影节上,相对而言的“鸿篇巨制”也跻身其中。
罗伯特·蔡尔德面容瘦削,神色忧郁,话不多,看上去,象个沉醉于故纸堆里的家伙。他在电影节开幕式大厅很靠里的地方,租了个不大的摊位。但身边电视屏幕上展现的,却是决定美国命运的三天——南北战争时期的盖茨堡战役。
自称酷爱历史的蔡尔德,家住美东宾夕法尼亚州,专拍纪录片和专题片,得过十四个全美和国际的电影奖,是参加本届电影节的纪录片——《盖茨堡》的制片人。这部九十分钟的纪录片,动用了一万五千名演员,拍摄了五个月,真实再现了美国内战时期错综复杂的历史。其规模之宏大,使人立刻联想到全球闻名的大片《光荣》。
问到他为什么会以如此严肃、大制作的纪录片参加纽约国际独立电影节时,蔡尔德简约地回答:“我们需要尽一切力量推销自己。”
类似蔡尔德的资深业者,还有中国的南海影业公司。南海曾经摄制、出品过《原野》、《春桃》、《北京故事》、《南拳王》等优秀影片,“蛰居”数年之后,他们希望以《一百万》荣归影坛。
《一百万》有点象“中国现实版”的《百万英镑》。它讲述了一位整天梦想发财的北京小青年,在意外捡到一百万元现金后,其生活、爱情所发生的微妙变化,通过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情节,对时下流行的“拜金主义”进行了有力的鞭挞。
独立电影节的评委们此前从未见过中国影片来参展。他们对表现当代中国青年精神世界的作品感到耳目一新。电影节执行主席劳伦斯女士在拥挤的大厅入口处终于找到影片的出品人刘洪涛,告诉他《一百万》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最佳外语片竞争中很有优势,尤其是其中的英语道白,相当地道,是标准的美国口语。
《一百万》将于五月一日下午在曼哈顿东村电影院首映,而《盖茨堡》的首映则排到电影节的最后一天——五月二日晚上。
开放市场诱人
虽有“大片”和“名家”参展,但纽约独立电影节并没丧失固有的海纳百川的风貌。马蒂亚·柏拉里尼就是冲着这一点从巴黎赶到纽约来的。
这位英俊高挑的意大利裔制片人说:纽约是个充满机会的地方,影片在此找到市场,可能性最大。他说:“我喜欢美国人,他们总想找新东西。对艺术家来说,这里开放的市场充满魅力。”至于想从电影节上得到什么,他开朗言道:“建立点关系,更多地展示自己,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发展壮大。”
与柏拉里尼一同参加电影节开幕式的,还有他的搭档、同样来自巴黎的导演巴克利和作曲家奎伊。今晚,他们展示了两部风格迥异的短片。一部有着好莱坞音乐剧般的绚丽色彩,但主题却非常沉重——毒品对人的诱惑与摧残。另一部则是高对比度的黑白影片,题目是俄语的“再见”,叙述了一个男孩在社会上挣扎、面对生活中各类冲突的故事。
而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金发姑娘耶尔只不过带来一部五分钟的声配画短片。她说,来纽约参加电影节,就是想扩大交际面。
因为,应邀参加电影节的,不仅有上百家小型影视公司,更有二十一世纪福克斯、迪斯尼、HBO、索尼等众多著名企业。而申请报道电影节的各国媒体竟也超过七十家。
当开幕式刚刚进行到五分之一时,大厅里已经挤进四、五百人。门口,另有几百人排成长龙,等待入场。推广电影的模特小姐们快乐地在人群中穿梭,分发着宣传卡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