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恶劣的气候在中蒙边境的茫茫戈壁上平添了几笔苍凉而悲壮的色彩。在庄严的界碑旁,执行中蒙边界第二次联合检查野外测量任务的北京军区某测绘大队的150余名参测官兵,满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演绎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故事。
“救命水”差点要了命
“蒸沙砾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盛夏的一天,控制二组助理工程师李春英等4名同志在196界碑旁测量数据。这天,地表温度达到75℃。为了避免毒辣的阳光“烧”坏“娇贵”的仪器,他们脱下自己的迷彩服遮挡在机身上。强烈的紫外线肆意地照射在他们毫无遮拦的皮肤上,不经意地用手一搓,巴掌大的皮就会掉下来。长时间烈日直射,大家头痛得像要炸开一样,这时满脑子只剩下了一个念头“喝水!”。
可是从驻地带来的水早就喝完了,情急之下他们想起了汽车水箱中的水,但是那辆崭新“猎豹”的水箱中却掺有防冻液啊!保命要紧,大家再也顾不上去细细地考虑!一个个都闭上了眼睛、屏住呼吸大口地喝着那带有刺鼻气味的“混合水”。就是这特殊的“保命水”,让他们坚持着返回了营地。第二天,李春英等4个人就不同程度出现了轻微中毒症状。军医在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惊讶地说:“你们简直不要命,防冻液有剧毒,幸亏你们喝的量少,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215界碑:雨夜遇险
回忆起在215界碑旁度过的那个难忘的晚上,控制一组的5名同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天下午,他们在215界碑旁进行观测,当任务只剩下一个点时,忽然间天上乌云密布,随即刮起了沙尘暴。为了不影响任务进度,他们顶着风沙硬是测完了这个点。返回途中,大风一阵强过一阵,漫天的黄沙让他们最终迷失了方向。到了晚上9点,汽车也因油料耗尽而抛锚。“屋漏偏逢连阴雨”,当晚,测区内下起了8年以来的第一场大雨。狂风夹杂着雨点狠狠地拍打着吉普车,看着车外漆黑的旷野,听着风雨交织发出呼啸声,大家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沉重。这时,电台突然发出了信号,疲惫不堪的他们精神为之一振———“救援车来了”———但一细看,却是电台蓄电池发出的警报,与驻地唯一的联系也中断了。雨越下越大,气温也越降越低,大家紧紧相拥着用体温取暖。可苦苦等待大半夜后,雨却仍没有要停的意思,“不能这样傻等了,我们要派人回去求援。”但大家心里十分清楚,茫茫的戈壁滩上徒步求援随时都有可能遇到野兽、再次迷路等危险,谁去冒这个险呢?
最终,组长秦永志极力说服技术员王晓恒、士官张军音、司机石友涛3人留在原地待援,自己和排长刘建辉一起冒着大雨出发了。湿透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冻得他们直打哆嗦。他们互相拉扯帮扶、互相鼓劲打气,第二天早上9点,当远方赶来救援的车辆渐近时,两人却一起瘫倒在了地上……
边境无小事,小事连国事
“边境无小事,小事连国事”,誓师大会上,大队长李平的这句临行嘱托,一直鼓舞着全体参测官兵。
中蒙联合作业,控制三组承担的外业控制点由蒙方布设,所测的数据最终也要交由蒙方处理,所以,任何细小的疏忽都将损害到国家的形象与中国军队的荣誉。作业中,他们首次使用了新型的GPS定位系统。仪器如何具体操作、能否达到要求的精确度,大家虽然在理论上有过接触,但实际应用到作业中,仍是心中没底。为了快速掌握GPS定位系统的每一项功能,组长李洪东带领全组同志对照测绘词典一个词一个词地翻译,一个功能一个功能地调试,用最短时间“驯服”了新装备。成功的笑容在他们的脸上仅仅是一闪而过,因为新的问题又出现了:GPS软件并不适合传统的作业方法,为此,他们白天跑点搞测量获取实验数据,晚上加班研究和改进作业方案,经过反复试验论证,终于成功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了点位精度。
连续1个半月的奋战,完成了原定3个月的任务量。当他们把数据提交给蒙方时,蒙方专家对他们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的工作进度感到了惊奇,同时,也对数据准确性提出了质疑。事实最具有说服力,当蒙方专家对所有控制点复查后,发现精度完全符合标准,成果优良率达到100%,不由得连连竖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汉语连连说道:“中国测绘兵,第一!”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楚济学王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