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中科院生物学硕士陈声贵,以几近满分的GRE成绩,赴美国伯明翰大学读博,拿着全额奖学金,走上远大前程。可他着实也怪,天天想着回国创业,天天念着上山养猪。留学才去4个月,就扭头回国,在陕西宝鸡秦岭野外搞起了养猪场,两年以来无怨无悔。
留美博士喂猪,这样的新闻足以称得上是惊世骇俗,因为它彻底颠覆了我们的主流价值观。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同在陕西的另一个“传奇”人物——在长安街上挥刀卖肉的北大才子陆步轩。的确,留美博士喂猪与北大才子卖肉,有着惊人的一致:满腹经纶的他们都置身于一个与其自身素质极不对称的坐标上,彻底抛弃了读书人千百年来的清高与自诩。在这一点上,他们无疑值得我们致以敬意。俗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博士喂猪也好,才子卖肉也罢,似乎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不过,我想指出的是,陈声贵和陆步轩的遭遇是截然不同的,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离经叛道”,而把二者混为一谈。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留美博士喂猪是完全基于个人理想的自由选择,而北大才子卖肉却是计划分配体制下的牺牲品。
陈声贵养猪,根源于他的个人理想和执著追求。他是从农村出来的,农民的苦难令他刻骨铭心。他回国创业的志向就在于探索一条农村的产业致富之道,而有着动物研究生态学专业背景的他最终把项目锁定在“野猪与家猪杂交”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按市场经济的原则,陈声贵天资聪慧、学习优秀,搞科研学术前景光明,现在却扬短避长选择养猪,未尝不是在大材小用,或者说,至少没有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大化。但是,对于个人选择,我们无法笼统地用社会标准进行衡量。每个人都有理想,每个人也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模式的权利。而理想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谁也不能断定自己的理想就比别人的要伟大、高明。个人价值的判断也都因人而异,且价值判断的“裁判”恰恰是他自身,别人无从妄加评价。在价值多元化的自由社会,当一个人按他认定的方式幸福地生活和快乐地追求时,他就已经实现了自身的最大价值。市场机制是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选择问题,社会主流价值观也可以给个人提供参照,但是这一切都不能左右个人的自由选择本身。
然而,再看陆步轩卖猪肉,却完全不是他的自由选择,而是特定历史时期、众多因素使然的计划分配体制安排的结果,从一开始,他就不得不面临被埋没的命运。最终沦落到当街卖肉,当然不是一件令他赏心悦目的事情,而成了他维持生计的无奈选择。当我们批评“包分配”制度的时候,不仅在于它对人力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率,更重要的在于,它对大学生自由选择权利的扼杀。我想,当我们在谈论留美博士喂猪与北大才子卖肉的时候,必须意识到二者之间的这种根本区别。
原载:天府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