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在粮食连续五年减产的背景下,国家采取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等一系列利农措施,这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起到何种作用?
春暖花开的时候,农民在播种前听到一个好消息——国家要给粮食直接补贴了。
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河北省定兴县三家疃村。在麦田里,“当农民反映现在政府支持种粮,粮价回升,愿意种粮时,温家宝十分高兴”。新华社的报道说。
40天前的2月2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工作。会议通过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实施意见,原则上由中央财政出资对主要产粮区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各省市对本地的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些意见随后写入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
财政部长金人庆说,国家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2004年13个粮食主产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亿元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3月31日,财政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尽可能在春播之前兑付部分直补资金,并在上半年把全部补贴资金基本兑现到农户。
随后,各地对直接补贴政策也做出了回应。
一场粮食直补行动暖洋洋地展开了,意在温暖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报道称,当前春耕生产形势总体良好,粮食生产的热潮正在各地掀起。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两会”上说,今年粮食产量争取达到4.55亿吨。
粮食直补是中国今年以来采取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措施中的一项。除此之外,政府还拿出了逐步减轻农业税负、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给予良种补贴等一系列办法。始于去年的整顿土地秩序,严格保护耕地等举措,也被认为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有关。
事关粮食安全
3月7日,人民大会堂内正在举行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第二次全体大会,政协委员、著名农业专家袁隆平做了题为《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发言。
据袁隆平介绍,去年下半年国内物价上涨的直接原因之一是粮食供求关系日趋紧张。1998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12亿吨的历史最高水平,之后,连续5年下降,2003年已跌至4.31亿吨。
袁在发言中披露:据统计,2002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比1998年减少990万公顷,减幅近9个百分点,相当于减少了两个以上湖南的粮食播种面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也指出,当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粮食减产较多”。
有专家推算,2030年,我国将有16亿人口,如按人均消费粮食400公斤计算,届时全国需粮6.4亿吨,粮食增产的压力较大。“‘民以食为天’,如果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稳定就得不到保障。”袁隆平如是说。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3月29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千方百计恢复发展粮食生产。目前,农业部已制定出了主要粮食作物良种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
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所长张晓山认为,粮食安全问题至今难有确切的结论,原因是粮食储量很难有确切数据。比如,账面数字和实际数字不一致。另外,现在实际需要多少粮食也没有确切的数据,比如,口粮、工业用粮具体需要多少很难有确切统计。
虽然有人担心直接补贴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将提高粮价,进而抬高整体物价,但张晓山认为,粮食直接补贴是需要的,就目前的物价水平看,农产品价格还有合理上升空间。
也有专家担心在一些体制性问题没有解决之前,直接补贴对粮食增产的刺激作用将被削减。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照新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在原有的粮食购销体制下,通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保证国家粮食储备;但是随着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原有的粮食购销企业均被市场化,成为独立的经营主体,其掌握的库存也会逐步被消化完毕。如今,中央政府明确要求各地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粮食储备量,以保证本地的粮食安全。但由于储备粮费用分级负担体制,地方政府不愿意承担粮食储备责任,特别是粮食主销区,强烈要求减少储备粮数量(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省市要有能够满足本省6个月粮食消费量的库存,但销区省份认为3个月已经足够),减轻自己的财政负担。
这样,如何以中央政府为主体,建立起一个可靠的粮食安全保证体系,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也成为改革后的一个重要问题。
发出一个种粮信号
在中国,农业问题向来是和农民问题直接相关的。粮食产量下降与农民增收乏力、种粮积极性不高有关。
“100个亿的直补是中央想给农民传达一个很强的信号,赶紧种粮吧,如果愿意种粮,国家是要给实惠的。”张晓山对本刊说。
但是,他认为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不是仅靠直补就能完成的,需要结合种子、化肥、农机等的补贴,服务到位、真正落实到农民手中才能起到作用。
除了直接补贴,中央也在制定农机、种子等的补贴措施。
3月30日从农业部传来消息,国家已正式启动对农民购买农机的补贴,今年中央财政资金安排了4000万元。而之前,财政部已向7省的粮农紧急预拨水稻良种补贴9.4亿元。
但这些措施能在多大程度上将信号传达到农民?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馈?张晓山认为,起码要等到明年才会有反应,短期内很难看到效果。
直补效果尚等观察
虽然对“直补”方式及其效果各方仍有争议,但《中国改革》杂志社总编辑、研究员温铁军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问题都不能简单市场化,中国现在实行粮食直补是需要的。
据他介绍,发达国家通常会采用直接补贴的方式保护农户利益。一般情况下,农场规模越小,得到的补贴越多,农产品的价格就越高。长期在农村基层进行调研工作的温铁军特意指出,目前的问题是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直接补贴尚不足抵消他们沉重的赋税。
很少有人反对给予农民更多的好处,使他们更安心于农业生产,但这些好处应该怎么给,则有不同意见。而且,目前各地具体的补贴方式有很大差别,不仅不统一,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虽然,粮食直接补贴减少了支付环节,以农业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可望有所增长,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照新认为,直接补贴对粮食安全问题和鼓励农民种粮的效果也有待观察。
他对本刊指出,因为在补贴方式改革后,目前安徽等地按照计税土地面积进行补贴,这种补贴发放简便易行,但农民无论是否种粮都能够得到补贴,直补对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就很难产生影响。因为,在补贴对象上,直接补贴补贴了所有承包土地的农户,并不单是种粮农民。
张照新指出,除了无法刺激部分粮农的种粮积极性之外,在增加农民收益上,作用也是有限的。安徽省的直接补贴是各个试点省份中补贴水平最高的,但平均每亩的补贴也只有10~20元。
“这种补贴是不可能逐年增加的,把这个措施作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政策,意义并不大。”张照新说。因此,他建议,可以将直接补贴政策并入税费改革,加快土地税费的减免。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研究员李成贵担心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制定合理的粮食补贴方案,他考虑的是粮食增产后怎么办。他认为,粮食安全确实需要关注,但是粮食生产过剩,粮价下跌更是现代农业主要面临的问题,这将更大地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此,对粮农的补贴不仅需要固定的直接补贴,还需要与价格挂钩的不固定补贴。
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制定有价格支持政策,以避免粮价下跌损害粮农利益。李成贵认为,此次中国包括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的农业政策可能导致今年粮食的增产,为此,“我国的补贴政策中需要有价格支持的内容,以帮助农民规避风险”。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刘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