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09日 星期五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华文摘:1977至2000年中国普通人的十大机遇

2004年04月09日 14:55

  (声明:刊用《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王海

  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如大河奔流,涌来一个又一个潮流,善于弄潮冲浪的一代又一代人,抓住机遇,改写自己的命运。猛回首,不觉自问:我抓到了什么?

  第一大机遇:高考

  参与人数:空前绝后的570万(我见过一份资料提供的数字更吓人:1169万!思虑再三,不敢采信)。

  机遇保质期:永远有效

  机遇把握率:1977年为30∶570,即1∶19,之后参见每年高考录取率。

  配乐:野百合也有春天(罗大佑)

  1977年,"文革"后我国第一次恢复高考制度。是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

  这次具有转折意义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

  1977年10月21日,中国各大媒体公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并透露本年度的高考将于一个月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

  与过去的惯例不同,1977年的高考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举行的,有570万人参加了考试。百废待兴的中国,居然拿不出足够的纸张来印试卷,为了解决恢复高考后第一届77级的考卷急需用纸,中共中央决定,调用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学中去。1977年的国家,各行各业对知识、对人才的需求和吸纳在今天看来仍是十分惊人的。1982年,"文革"后首批大学毕业生新鲜出炉,随即被"一抢而光"。十年浩劫对我们的政治体制和知识结构的解构是空前的,而重新整合无疑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

  1977年的高考,没有减负呼吁,没有舞弊传说。

  1977年的高考,野百合也有春天。

  第二大机遇:文学青年

  参与人数:不详

  机遇保质期:约1978年-1983年

  机遇把握率:略高于中国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配乐:执著(田震)

  《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文学青年"的条目。在本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确有这么一个小圈子,有这么一些青年,他们的精神气质与愤青(愤怒青年)、摇青(摇滚青年)一脉相承,但无疑比后者在外部表现方式上文雅许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他们比常人更接受文学及其操作管理机构的中枢。

  在受"招安"之前,"文学青年"是一个理直气壮的自由职业。实际上,在那转瞬即逝的几年里,有不少文学青年最终依靠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完成了对主流社会的孜孜不倦的狙击并成功地跻身其间。

  我之所以把文学青年列入提升人生命运的十次机遇之一,是因为我相信,尽管这批人的成才率极低,但已经是社会偏爱的结果了。陈村好像说过,一个大男人,不去战死疆场,或者死在女人的绣床上,光舞文弄墨实在不是一件太光荣的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青年短暂的辉煌其实是概率在起作用。

  在淳朴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学青年是一个毫无疑义的敬语,它包含了当事人本身的价值追求及外界的宽容和认同。

  但暴风雨马上就要来了,而文学青年并不是那只发愁暴风雨来得不够猛烈的海燕。

  第三大机遇:知青返城

  参与人数:上海约40万,全国超过200万

  机遇保质期:一等品,1978年-1983年;二等品,1984年-1986年;三等品,……

  机遇把握率:越早越好

  配乐:故乡的云(费翔)

  与其把"知青返城"作为改变知青命运的一次机遇,莫如说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知青子女的人生。上海当年支援边疆的知青约四十万人,他们子女的数量据保守估计在45万至50万之间。

  1980年5月某日,新疆阿勒泰,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182团团部俱乐部。我坐在几百名上海知青中间看完了法国电影《佐罗》。之后知青并不散去,开始静坐,为争取回沪的权利。我父亲也参与了那次行动,那是他一生中参加的惟一一次略带政治含义的集会。

  1980年8月,我一家四口终于回到了上海。在这前后,大批云南、新疆、内蒙古和黑龙江的知青带着空空的行囊,带着酸楚的眼泪,开始大规模返城。知青们当时的口头禅是:感谢邓大人。

  我的父母回沪后,分别在一家医院和一家电器厂工作。他们的返城方式正是当年最具代表性的:顶替和病退。回沪4年后,父亲分到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虽然不大,但以80年代中期的标准衡量,一家四口住足够了。父亲常庆幸自己赶上了福利政策的尾巴。母亲则总结:"要回来得赶早。"此言极是,在我们居住的这个城市彻底变得面目全非之前,我们一家总算上了轨道,没有被生活甩得太远。

  第四大机遇:招聘

  参与人数:以百万计

  机遇保质期:一次性

  机遇把握率:低于高考平均录取率

  配乐: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张洪量)

  这里所说的招聘特指80年代中期几次大规模面向社会,广纳贤才的行为,被录用者的去向多为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一些执法部门、报社。

  我所知道的一个当时最有意思的新闻发生在一个姓姜的年轻人身上。此人插过队,会一手电工活。金融系统对外招聘时他去报了名,理想是进银行做一名电工。他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虑,组织上很快发现他的专长不仅仅局限于电工。他就是现任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

  当时的招聘,其实是对一些"在野"人才的最后一次大赦,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坚壁清野"。

  应聘者虽然没赶上数年前恢复高考这班车,但手头大多有一张电大业大或成人自学考试的文凭,并且有相当部分的人在各自的单位里混得还不错。当橄榄枝在彼岸摇起的时候,嗅觉灵敏的他们抓住了也许是他们这一代人一生中最后一次提升自己命运的机遇。

  第五大机遇:出国留学

  参与人数:1978年至今出国留学人员近20万,总参与人数≈20万÷各国领事馆平均拒签率

  机遇保质期:至今仍有效

  机遇把握率:参与各国领事馆平均拒签率

  配乐:外面的世界(齐秦)

  1978年12月27日,在与西方世界隔绝了近四十年之后,首批50名中国留学生乘飞机,经巴黎、纽约,抵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在机场,他们受到了中国驻美联络处副主任韩叙和美国国际交流部署主任哈瑞德先生的迎接(摘自钱宁《留学美国》,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第142页)。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出去看看无疑是增长见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对那些真正渴望读书的人来说,国外的学术水准和环境国内难以企及。对另一些假借留学之名,只想出去扒洋分的人来说,彼岸远远高于此地的劳动力价值才是最大的目的。仅从奋斗的结局上看,上述两类人殊途同归:前者完成了学业学术上的原始积累和提升,后者完成了资本上的原始积累和提升。最终这两类人都提升了自身的命运。很难说双方存在什么高下。知识能变成财富,但如果有人直奔成品而去,我们实在也不好意思责备他不够含蓄。

  第六大机遇:下海

  参与人数:以千万计

  机遇保质期:通常永远有效

  机遇把握率:参见当年私营工商个体户倒闭率

  配乐:大海的呼唤(朱明瑛)

  今天看来这是一个有点傻乎乎的词语。但在当初,只有脑筋活络的人才敢于砸掉自己的铁饭碗,毅然下水。80年代末,我大学里一个老师下海开饭店,大约是由于他还是个作家的缘故,报纸对此很感兴趣,连篇累牍地报道。不久饭店亏损,老师赶紧上岸。报纸又有点幸灾乐祸地说他"不幸呛水"。

  现在看来,80年代末下海似乎晚了点。下海风险的大小总是和下海的人数成正比。下海的口诀和毛主席的游击方针类似: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廉,等别人都有了,新了,廉了,你只好转向了。也是,完成了原始积累,你还等什么?

  时代总是给先知者最大程度的恩泽。

  说到下海,我不得不提及其中的另类:北方的倒爷和上海的打桩模子,改革开放初期,是他们南下北上不亦乐乎,为我们倒来了日本的液晶电子表、香港的喇叭裤、美利坚的万宝路、不列颠的三个五,再后来一只箩筐扣路旁,外汇国库券汽油票电影票球票大小统吃。出国混的人哪个没有和他们直接间接暗通款曲?

  这批人下海,下的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赚的政策空子钱,拾遗初阙的钱,其性质和无限责任公司差不多,整个身家都在里边,一个闪失就会抹掉一批"模子",当然可以从头再来。

  第七大机遇:涉外婚姻

  参与人数:不详

  机遇保质期:通常有效

  机遇把握率:低于当年中国人离婚率

  配乐:漂洋过海来看你(娃娃)

  这里所说时涉外婚姻指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包括外国人,外籍华人,在我国居住的外籍侨民及无国籍人等)之间的婚姻。

  说涉外婚姻提升了一个人(通常是女人)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事实如此,涉内婚姻还有喜旺那样先结婚后恋爱的。

  一个我知道的典型例子:我母亲工厂里一个同事的女儿,1984年还在五角场75路公共汽车上当售票员。这一年的某一天,她遇上一名巴士求爱者,是个华裔日籍。我补充一句,女售票员相当漂亮。后来的故事和所有的跨国婚姻差不多。女方经过考察,决定嫁给他。十几年过去了,据我所知他们感情不错,还在万科花园买了大房子,和父母弟弟住在一起。这个故事充分说明,接受一个唐突的求爱者的风险并不比其他什么婚姻方式更大——这对涉外涉内婚姻都适用。

  不可回避的是,涉外婚姻背后的支撑点是金钱。但如果你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中,所谓精神追求之流毒不算太深的话,这样的婚姻起码比别种的起点要高一点。谁敢断言这样的婚姻一定就不幸福?如果有读者用妇女自强自立的观点反驳我,我更不服——还有洋妞把咱中国小伙子"娶"出去的呢。

  第八大机遇:认购证

  参与人数:十万左右

  机遇保质期:一次性

  机遇把握率:一旦拥有,即为100%

  配乐:把悲伤留给自己(陈升)

  这事发生在1992年,而且一去不复返。30元人民币一张,保赚不赔,每想到这里我就怅然若失。

  最幸运的人是一老太,怀揣积蓄去银行买国债券,不想走错地方,买回一叠花纸头,不日暴富,晚年自尊自强。

  最懊恼的人:所有买了认购证又吵了去退掉的人。

  对那些最终依靠认购证提升了自己命运的人来说,认购证是一张通向新生活的通行证,对那些与之擦肩而过的人来说,认购证是心灵上一道抹不去的伤痕。类似的情况恐怕只有1980年版的猴票身上发生过。

  第九大机遇:网络

  参与人数:数百万

  机遇保质期:不详

  机遇把握率:高于文学青年的成活率

  配乐: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革命历史歌曲)

  上个月看《相约星期六》,一个三十几岁模样的瘦瘦的C什么O在电视里说,再过两年就退休,和爱人一起享受生活。我想想自己还要30年才退休,届时能不能享受得到生活还是问题,赶忙换台看《欢乐蹦蹦跳》。蹦蹦跳里的儿童正在说自己长大后想干什么,其中一个说想开叉头(的士),而且指定要"强生"的。

  我数了数,没一个说要当C什么O的,稍稍欣慰。

  说网络提升一个人的生活,知本家当然是最明显的例子,这里按下不表。光说说所谓的网络作家吧:李寻欢们、安妮宝贝们、宁财神们、邢育森们,没有互联网,他们是什么呢?文学青年?好像他们又缺一点文学青年的傻劲,至少他们在文字上的名声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水平是另一回事)。

  我最先以为网络作家是一群特清高的人,为此还自省过一阵子,等后来他们的作品下网变成印刷品,铺天盖地的,据说其中一个很牛的妞对自己作品的印数很讲究,不达到某个数量不准出版社乱说乱动,我悬着一颗心才算放了下来--达不到别人的高度,让别人低就你也是一桩快事。写到这里我发现自己犯了逻辑错误,网络作家的高度原本就是虚拟的,就像网上的数字化生存的世界,不存在什么达到达不到的问题。

  第十大机遇:卡拉OK

  参与人数:全民

  机遇保质期:永远有效

  机遇把握率:万一

  配乐:卡拉永远OK(谭咏麟)

  这里说的卡拉OK不仅仅指唱歌,而是指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参与人数众多的模仿行为。看见聂卫平守擂成功就送孩子去学围棋,看见中国女排得冠军就送孩子学排球,看见范志毅年薪百万就送孩子踢足球……

  卡拉OK的特征是参与性可以广泛,但成才率极低。虽然大家都明白这一点,但都想赌一把,因为一旦成功,收益实在太大。有点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味道,可以参与,但平常心最重要。卡拉OK厅里杀人不见血的歌声实在太多了,没有思想准备甭进去。

  (来源:《中华文摘》,原摘自《中国人格病态批判》)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中华文摘》文章:中西方“女性观”之比较 (2004-04-06 11:19:43)
          《中华文摘》文章:如果央视主持人是大夫…… (2004-04-02 17:49:54)
          中华文摘:《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 (2004-03-14 17:03:12)
          《中华文摘》文章:歌星苏芮的一嫁再嫁(图) (2004-03-12 14:38:06)
          《中华文摘》爆笑文章:假如老公在外面有了外遇 (2004-03-09 09:56:02)
          《中华文摘》:并不存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 (2004-03-08 15:32:54)
          《中华文摘》文章揭谜:金庸的两次婚变内情 (2004-03-08 11:37:46)
          中华文摘:人口迅速萎缩 日本正在逐渐“消失”? (2004-02-18 13:56:48)
          《中华文摘》:三成人“不幸”成为都市“负翁” (2004-01-30 10:29:44)
          《中华文摘》:素娃忆述:我爱上刘晓庆的男友 (2004-01-26 17:38:55)
          《中华文摘》:那里的人智慧而脆弱 我的生死北大 (2004-01-13 15:50:36)
          《中华文摘》:和毛主席等中央首长跳舞的日子 (2003-12-26 01:04:14)
          《中华文摘》:蔡国庆与瑞士女友的异国情缘 (2003-12-18 09:21:48)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