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台湾花费巨资购买的“铺路爪”雷达,虽然理论上可以监测远至华中一带的导弹发射,但由于其固有的体积巨大、难以机动等弱点,很容易成为军事打击的死靶子。
3月31日,美国国防部决定将价值17.76亿美元的两套远程早期预警雷达及其相关设备卖给台湾。这种被称为“铺路爪”的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是台湾构建新式陆基远程预警雷达系统的“安邦计划”的重要一步。
花巨资,欲补防空“漏洞”
台军为有效探测台海周边的战斗机、攻击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等空中目标,及早获取预警信息,赢得更长的拦截反应时间,正力图构筑一个全方位防空警戒网。该警戒网将由雷达、预警机和卫星组成,以达到地面、空中和空间立体配置,近、中、远程探测手段相结合的目的。
目前,台军在面积只有3万多平方公里的狭小空间里,已建立了40多个雷达站,部署了100多部不同类型的雷达。这些雷达大多部署在大汉山、乐山与大冈等高山上,也有部分雷达部署在开阔地域,构成了以台湾岛西中部为主要方向的雷达预警情报网。这些雷达多数来自美国。
但是,台湾现役雷达的探测距离基本不超过500公里,因此充其量只是一个近、中程防空预警系统,远满足不了台湾当局的“需要”。另外,台军还认为对弹道导弹的早期防御是其最大弱点,也是其防空警戒网的“漏洞”。而对弹道导弹早期预警探测,主要依靠预警卫星,如美国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对伊拉克“飞毛腿”导弹的预警探测使用的DSP卫星,它能在弹道导弹发射90秒后发现目标,并对其进行连续监测。而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俄罗斯拥有自己的弹道导弹预警卫星网,台湾短期内不可能拥有这样的预警卫星网。
为此,早在1999年11月1日,台“国防部”施政报告中就确定把“构建远程预警雷达与低空反导防御系统作为重点”,将采取自研和向外国购买的方法来发展三军雷达。并提出了一个“安邦计划”——即构建新式“陆基远程预警雷达系统”,计划在本世纪头10年内重点发展3种型号远程陆基预警雷达(探测距离在3000公里至6000公里),其中2006年前完成新型远程预警雷达系统的研制工作,2007年开始部署。届时,台湾将具有对远至大陆华中一带发射的导弹进行预警、弹道跟踪、精密数据处理的能力,可为台湾反导系统提供最多达15~20分钟的预警时间。
计划出炉之时恰逢台湾财政收支困难之际,而台“行政院”仍批准核定此项耗资260亿元新台币的巨大预算,台当局建立远程预警系统的急迫心情可见一斑。
此次美国将卖给台湾的AN/FPS-115“铺路爪”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是“安邦计划”的一部分,早在2000年便已向美国提出。“铺路爪”是美国最大的雷达,在美国部署的也不多,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格陵兰和英国等地,以防御洲际弹道导弹的袭击。该雷达的探测距离一般为4800公里,对高弹道、雷达反射截面积为10平方米的潜射弹道导弹的探测距离达5550公里,还可探测、跟踪洲际弹道导弹和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该雷达采用双面阵天线,全部设备都安装在一个相当于十层楼高的多层建筑物内。不过台湾购买的该型雷达的性能比美国自己使用的要低,但探测距离仍可达1500公里,是目前台湾现役陆基雷达的两倍多,这将能大大提高“爱国者”导弹的防御范围,可为台防空部队提供7~10分钟的预警时间。
弹丸地,“铺路爪”难作为
尽管台湾当局期望通过购买最先进的美式雷达为其提供较高的侦察预警能力,但实际上也仅仅是为自己壮胆而已。因为台湾岛形状狭长,东西宽15~144公里,南北延伸394公里,面积仅为3万多平方公里,同时海峡两岸距离极短,最窄处也只有135公里,因此从军事角度分析,台湾岛本身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可言,即使是横亘于大陆与台湾本岛之间、被台湾视为天然屏障的台湾海峡,作战飞机也只需要几分钟就可飞过。
因此现代作战的突然性,尤其是导弹攻击,仍将使雷达反应不及,而且海峡两岸一旦发生战事,台军的雷达系统必然是首要攻击目标。特别是“铺路爪”远程预警雷达,其致命缺陷是体积庞大,目标位置明显,无法机动和快速转移。加之其功率大、辐射信号强,一旦丧失制空权,就极易遭到对方飞机和反辐射导弹的攻击,届时其花巨资建立起来的防空体系将会在瞬间化为泡影。
况且“铺路爪”主要是针对潜艇发射的远程弹道导弹,而对近程导弹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台军方内部对于是否需要花巨资采购并不十分有用、且易遭攻击的远程预警雷达也一直存在意见分歧。此外,美军在全球仅部署有限的几座远程预警雷达,却要求台湾必须购买二套(而且不许还价),使台方不得不觉得美方有强买强卖之嫌。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苏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