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刊记者/丁尘馨
易玫:庆幸我的选择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说意大利面。”——加菲猫的“名言”
易玫(化名)辞职的决定做得很突然。
2002年年中,易玫刚过35岁。作为国内交通行业最年轻的资深交通工程专家之一,在一次本该有她名字的职位上报表中,她被领导“搞忘了”。职业生涯一直很顺利,并且对自己业务水平绝对自信的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忽略”,从萌生退意到提出辞呈,一周内全部完成。
离开工作十余年的国家级设计部门,她随即受聘于师兄开的一家公司任总经济师,却因公司离家实在太远,在坚持了一周每天长距离上下班奔波后,她与师兄协商以单独合作的方式承接师兄公司业务,并由此开始了她的SOHO生活,至今。
今年春节,易玫计算一年得失时,居然发现,目前这种几乎不到原来1/3上班时间的工作方式,不但留给自己了大量的时间,而且近20万的年收入远远超过在原单位时的薪水。
易玫坦言在这个“职位风波”之前,她从没有想过辞职。在国家部委做国家大工程时带给自己的成就感,“是我那些自己开公司的同学感受不到的”。然而自离开单位时起,她同样没感到过后悔,这也是她的真实心态。在逐渐习惯了这种闲散和自由后,她开始庆幸当时做的离开决定。
这段时间,她让生活节奏慢到不能再慢。每年除帮师兄做若干个项目报告,所做之事,细数之下竟屈指可数。其中最“大”一件事就是搬家——包括挑选、购买全套的新家具和把家什搬运到相距数百米远的新家。从开始启动到收拾完毕,历时超过1年半。
日常生活中比较有“规模”的事务还有:每隔两周做的美容护理和每周几次的定期健身,以及几乎场场不落地看北京各大剧院上演的国外著名乐团和艺术家的访华音乐会。前年“十一”她带儿子去杭州,去年“十一”全家到南京扬州5日游,今年2月和同学相约到南京太湖边尝鲜赏梅,3月开始热衷请私人健身教练,每天2小时不亦乐乎——从前按部就班上班的时候,她从没想过生活还可以这样过。
易玫说,她身边很多中年人都过得身心疲惫,“我觉得过一种不那么紧张的生活,让自己心态和身体都保持一种比较好的状态,其实是对家庭,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易玫有时也担心自己离快速运转的社会久了,会跟不上外界变化,变得落伍。在家看先生上班儿子上课,有时竟也感觉有点空落落的,仿佛应该有个“组织”依靠才对。
如今,她又有了新的计划。她正在上一个新的资格认证学习班,等通过考试后,就能再得到一本执业资格证书,拿到这本证书,属于她自己的公司也就要开张了。
“我想那时,我又会是另一种状态。不过我一定不会因为工作让自己太累。”
任伟:梦里“悠客”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飞呀飞,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王家卫《阿飞正传》电影对白
任伟的职场经历和他的同学都不一样。
除了第一份工作,任伟每份工作的任职时间都仅为3-5个月,而每次改变“都是在自己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基础上做出的”。几换工作之后,学电信专业的他现在是“青少年教育行业中的一员”。
尽管如此频繁更换工作,任伟能够感到,每一步选择他都似乎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了。他不是不想“悠客”,但世间的诱惑总让他心动,悠客的想象就只能停在梦境之中。
1999年研究生毕业后,任伟去大唐电信任“技术管理”一职,并成为国内第一批考上PMP认证(项目管理认证)的人员,也因此他对项目管理和培训产生了兴趣。
2001年,任伟开始涉猎一些国外关于项目管理方面的书籍,并利用业余时间着手翻译其中一些。9月,“在觉得大唐那边的工作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任伟第一次主动离职,离开了大唐,因为他想专心翻译那些关于项目管理的书。
“为了养活自己”,近一年的时间,他去给一些培训公司的外国专家做翻译。一个月去3天,赚3000块钱,够一个月的温饱,剩余的时间他就去译书,组织一些项目经理的沙龙。这段日子,任伟过的散漫却也充实自在。
2002年9月,他决定好好找一份工作。为此,任伟用丽江3周游来慰藉自己。20天的丽江远行对任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历,“我发现生活有一种很美的东西,这个世界其实有很多很值得珍惜的东西,包括走走千山万水。生活原来是可以有一点天马行空的。”但当时任伟就有种预感:这样的惬意以后很难再有了。
丽江回来后,任伟与朋友合作做过培训公司,到外企去帮助做职工的培训,每次都因为不同原因没有干得很长。他也不断地面临着不同的职业选择。
“我就画了个图,把自己的优势、劣势、目标、愿景和自己最初的想法都写下来,试图全面地看自己”。任伟说他保留着每个阶段自己给自己画的这些“图”,“你每隔半年去看半年前给自己的‘写生’,会觉得很有意思”。
后来他选择了去亚信科技下属的亚信学院做管理培训经理,“主要给客户提供非技术类培训”。
尽管这个职业任伟很喜欢,可时隔3个月,他又碰到了新的职业“诱惑”。那是一家青少年教育的国际连锁俱乐部,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因为它的教育理念大大不同于国内传统的教育方式,任伟很心仪。
这时,回家去翻看自己若干年前的日记和对自己的描述。“其中有一句话我是看得比较重的,‘骨子里面一直对教育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去从事这个行业’。”这个“有朝一日”难道到来了?
于是,离开又成了必然的选择。采访任伟的时候是在周日的晚上,那时他刚结束这个俱乐部的教师招聘工作。
任伟说,他不知道这样忙碌会多久,他理想的状态是,把这个团队的管理模式建设成,“没有了我,照样能运转良好”,“那时候,我就可以轻松支配自己的时间了,或许会再去旅游。”
陆宜自述:换取“自由”的成本很高
“如果不尝试飞行,那你就得一辈子坐办公桌了。”——史努比对它最好的朋友、不善飞翔的小鸟糊涂塌客(woodstock)说的话
(大学毕业8年,陆宜(化名)换了5次工作,这还不包括其间一次自己当老板的经历。涉及的行业包括电视、网络、房地产、杂志和出版。每一次选择,都有理由,每一次经历,也都有收获。但收获最大的,还是她SOHO在家的这段时间。它使陆宜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003年3月,不知什么原因,人特别不想工作,刚好房子需要装修,我就辞掉了“北大在线”市场部经理的职位。在家呆了2个月,中间去了一趟丽江。那是第一次给自己放假。辞职的时候我一点都没有担心,觉得肯定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
后来经朋友介绍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管理推广部,主要任务是给他们写楼书。工作很轻松,可是闲得发慌。关于房地产我压根什么都不懂,关键是这跟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兴趣差得太远了。之所以答应这个工作主要是前面工作太累了,想缓冲一下。
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几个朋友说服,合伙做一个图书公司。8月辞职的时候,我开始担心了,因为这回是自己做,根本不知道前面会是什么样子,各种各样的风险都压上来了。但是当时有两个原因让我下了决心,一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文字,又有机会自己决定事情的运作,还是决心尝试一把;二是,当时看了一篇很煽乎自己的文章,文章说30岁了,应该给自己的心情放一个大假。
可是我买的房子月供是1900元,生活费压缩到最小也要1000元,也就是每月我至少需要3000元以上的花销。而失去了固定的收入,这个风险是很大的。当时我给自己尝试的时间底线是半年。
果不其然,因为回款没有预期的顺利,经济的压力使我在坚持半年后放弃了。过完年,我来到一家杂志社做新闻记者。这次再找工作,一方面是生存的压力,一方面是在家歇久了。
这又是一次全新的选择。毕竟已经年过30,不比20多岁年轻人,我和年轻的同事比仍是新手,还需要有一段磨合期。而和同学朋友比,他们大部分是一直做一行,做下来现在大都到了主任级别,我却完全是从头开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
可是我本身热爱新闻,从小就想做记者,又上了新闻系,后来因为各种的原因到了公司没有坚持做新闻,这对我一直是非常后悔的事情。我想这是我最后一次选择的机会了。
这一次选择和我这段时间的休整很有关系。
回想在家这半年,日子还是过得比较悠闲,我一直在看书,比如像历史方面的、《经济学原理》这些原来一直都想看的书。当我终于可以有时间坐下来看一看书的时候,那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会感觉身体里的疲劳毒素在一点一点地被清除。这种收获很难量化地描述它。
所以我想今后,如果有能力放假我就给自己放假,如果我想要做什么事,我就努力去做。哪怕就是我不行,试过了,将来我不后悔。
SOHO在家这一段时间,因为不是很忙,我问了自己好多问题,你想干什么?你究竟喜欢做什么?为这个你是不是做了努力?我也想明白,如果你想要一个东西,就必须放弃另一些东西,就看你觉得是否值。
压力肯定是有,毕竟30岁了,想做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行业,万一不行,那前面付出的努力和后面的计划就完全破灭了。但是也正因为30岁,我还有能力和信心再选择一次。如果我年过35岁,我绝对不再这样来回选择了。我会找一个比较安稳的外企,好好地把我擅长的市场做下去。
但就目前来说,我先要照顾好我的身体,然后照顾好我的灵魂。
我觉得人生应该是一段一段的。我建议每个人每个关口的阶段,如果负担得起,还是应给自己一个调整,一个假期。一方面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生涯,一方面因为生活也挺重要的。也许在你奔跑得特别急的时候,其实是应该停下来或慢下来,感受一下你在生活里的日子。
在我的同龄人中,现在普遍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他们不论对自己的工作还是生活,不管他是做得好还是不好。对于休假,太多年轻人是有贼心没贼胆,因为它的成本太高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4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