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09日 星期五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国际先驱导报:本田告双环汽车 民族汽车要自强

2004年04月09日 14:31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中外汽车专利大战的结局其实并不重要:在连绵数年的诉讼案中,中国民族汽车终将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获得自立的前夜。短视和侥幸的抄袭将出局,研发自强的路径逐渐清晰

  国际先驱导报实习记者安同报道记忆中的2003年,通用诉奇瑞,丰田诉吉利,日产诉长城……一桩又一桩知识产权官司,把中国汽车公司老总们搞得焦头烂额。

  这种不平静恐怕还要在2004年延续。日本本田汽车公司已经把河北双环汽车公司连同其经销商——北京旭阳恒兴经贸有限公司告上了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本田认为双环生产销售的“来宝SRV”与本田“CR-V”非常相似,侵犯了本田在中国专利局注册的合法专利权。

  “消费者电话”是导火索?

  4月6日,《国际先驱导报》就此事致电本田在北京的中国投资总部,其涉外广报科的负责人朱林杰向记者讲述了整个事件的经过。早在去年9月,也就是双环“来宝SRV”10月正式上市的前1个月,本田在“来宝SRV”的公开宣传资料上发现,其外观设计与本田“CR-V”非常相近。公司认为这将误导消费者,希望“来宝SRV”不要上市,“但遗憾的是,我们这种想法未能得到双环公司的理解,双环强行开始了该车型的生产和销售”。在协商未果的前提下,2003年11月13日,本田以侵犯其专利权为由将双环汽车及其经销商告上了法庭。

  据该负责人介绍,虽然本田“CR-V”1995年就已推出,但直到1998年才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并且全部从日本原装进口。由于配额限制,至今本田“CR-V”在华销量还不到1万辆。2001年,本田将“CR-V”送到中国国家专利局注册,次年专利正式获批。

  本田方面表示,“来宝SRV”上市后,本田从去年10月开始陆续接到消费者的咨询电话,问本田“CR-V”能否用“来宝SRV”的零部件,因为后者的维修成本便宜。这直接刺激了本田的起诉。“实际上,来宝没有采用任何本田的技术,这给顾客带来很大误导。”朱林杰无奈地说。

  得知被起诉后,双环方面说,“来宝SRV”跟本田“CR-V”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前者完全是自主设计的车型,并坚称绝对没有侵害本田的外观设计专利。去年双环一纸反诉,将本田告上石家庄中级人民法院。

  “单方鉴定”不影响判决

  本田双环各执一词,一切只有静候法院最后判决。不过,北京大学知识产权法教授陈美章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表示,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即要按照中国专利法中的有关规定来进行,又要符合WTO的相关规则;为了维护最后判决的公证性,法院有时还需要请一些技术专家和法律专家做鉴定,判定究竟是哪一方侵权。因此,原被告双方单方面所做的任何鉴定,都不能对最后判决产生任何影响。

  曾在丰田诉吉利一案中担任丰田公司诉讼代理人的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史玉生也向《国际先驱导报》表示,对于外观设计是否涉及侵权,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规定,由法院认可的相关公众作出判定。

  史律师举例说,在丰田诉吉利一案中,“相关公众”就是指打算买车的、正在买车的和已经买车的三类公民。两个商标或车型是否相似,由相关公众的一般注意力为标准。“如果相关公众认定两个商标或车型在视觉效果上导致没有显着区别,法院就可据此判定一方侵权。”

  中国车走在创新边缘

  记者看到,本田“CR-V”和“来宝SRV”无论整车造型,还是发动机罩、后门,乃至前大灯、尾灯、门拉手都极为相似。不过,在国内一些车身设计专家看来,因为“相似”就认为是“侵权”未免显得不合情理。

  上海同济同捷汽车设计专家张庆才曾参与波导新车的设计工作,他告诉《国际先驱导报》,现在借鉴学习在全世界都很普遍,“谁敢保证通用汽车生产车间里的车型没有本田的身影?”对于一些民族汽车企业而言,最关键的就在于要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合到西方车型中,以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要求。

  张庆才坦言,借鉴学习与侵犯专利确实很难厘清,唯一办法是回避别人的专利,创造自己的专利。陈美章教授认为,知识产权的开发道路上根本没有捷径;当代汽车设计在汽车成本里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且设计本身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缩短生产周期和节约研发成本,少数汽车厂商不惜以侵犯别人的专利为代价使汽车项目匆忙上马,显然是一场赌博。“如果你暂时没有能力做汽车设计,可以向其它成熟的企业申请技术许可转让,但是要付费。”

  因知识产权引发的对民营汽车的不信任危机正在中国蔓延,即使被媒体反复炒作的“中华”轿车品牌,其自主知识产权也被称为“有产权,没知识”。但华晨宝马董事苏强对此自有评价:“我们不能再自力更生地从头做起。我们出钱,拿创意,由国际专业公司搞外形和工程设计。有了产权,中华就不必像一些引进产品那样要缴技术转让费、品牌使用费;有了产权,中华就可以在一年里作上百项技术改进,而无须每个改动都送到外国作几个月的认证。”

  苏强认为,所谓“知识”也有个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参与M1(中华轿车代码)的设计,面对乔治亚罗这样的大师,我们是小学生,只能在一边看,跟着学;设计M2,我们的设计人员就有长进了,可以提出哪里存在问题,让对方进一步改进;设计M3,恐怕我们的设计人员就可以一起动手了。”

  因此,中外汽车的专利大战似乎预示着,中国民族汽车已经处于获得自立地位的前夜。短视和侥幸的抄袭将被荡涤出局,而研发自强的路径将逐渐清晰起来。

  (稿件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编辑:闻育旻

更多精彩经济新闻:中新财经频道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