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4月07日 星期三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精品商城 |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作家冯骥才:我们的“民族记忆”正在消失……

2004年04月07日 08:53

  中新社杭州四月六日电 (林露露)西子湖畔落英缤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冯骥才近日在此接受了记者采访。

  有记者问:您在呼吁挽救民间文化遗产,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正在濒临绝境?

  冯骥才表示,现有的民族文化不乐观,流行文化“沙尘暴”的冲击下,民族文化在逐渐地被稀释,而我们的年轻一代也对文化失去了应有的信心。其次,节日开始假日化对文化缺失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凝固,能增加民族的情感,而我们现在的节日被商家利用成了“黄金周”,也让我们失去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冯骥才说,现在风行的文化是表浅的,而无言的、无形的记忆存在才是最深刻的。中华的文明毕竟承传千年,积累的厚度非任何一个外来文化能够比拟。而今,中国内地在办各式各样的文化节,却把许多原来地史、生态的东西完全解构了,然后还津津乐道的以为自己发扬了什么文明。这样的现状让很多珍惜文化的文人感到心痛。

  他指出,“挽救民族文化,我们要做的是抓两头,一面要抓高层理论方面的研讨,另一面要关注传承,保护先辈的创造,防止产生大量的破坏便是传承。”面对一群年轻记者,他笑道:“不过,我现在也看到很多年轻人为了保护文化遗产,做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近十年来,冯骥才一直致力于民族文化的抢救工作,《收获》杂志为他开设了《田野档案》专栏,他用散文、随笔以及其它文字形式为民间文化做着一份纪录。

 
编辑:金秋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