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聚焦
3月16日上午,沈阳桃仙国际机场,由雷锋生前所在团官兵组成的维和工程兵大队的70名先遣队员在这里登上联合国专机。
同一天下午,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由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组建的维和医疗分队35名官兵在这里誓师出征。
两天后的3月18日下午,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由总后勤部直属供应保障局组建的维和运输分队第二批180名官兵在这里向送行人员挥手告别。
沐浴着春风,中国“蓝色贝雷帽”部队一批又一批踏上新征程,飞赴万里之外的利比里亚共和国执行维和任务。
据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中国政府决定向利比里亚派遣一支55 0人组成的维和部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雷锋传人”的新使命
白山黑水点兵急
2003年10月29日,联合国维和机构致电我国防部维和办,要求我国派遣一支维和部队赴利比里亚参加维和行动,于12月中旬前作好出发准备。
电波声声!一场组建维和部队的“联合战役”在白山黑水悄然打响。
军令如山!不到20天,54名军官、172名士官、49名士兵汇聚雷锋生前所在团,组成了包括道路中队、桥梁中队、建筑中队、支援中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赴利比里亚维和工程兵大队。
275名维和队员无一不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从上校到列兵,从一级士官到五级士官,都是本专业的行家里手。他们中除有“雷锋团”的200多名精兵强将外,还有来自被称为“关东第一队”的某工程维护大队的高级工程师、被誉为“大漠水神”的某给水团的钻井作业手、素有“暴风雨部队”之称的某摩步旅的比武尖子……
维和工程兵大队的大队长初庆华是“雷锋团”现任团长。他任过步兵分队的主官,当过炮兵参谋,学过工兵技术,精通合成战术,是一位久经磨砺的优秀指挥官。副大队长兼翻译组组长杨继斌精通俄、英、日3国语言,曾多次出国执行任务。身兼先遣队队长的副大队长于洋是“雷锋团”现任参谋长。他身材高大威猛,一身笔挺的军装尽显我军新一代指挥官的良好形象和过硬素质。
担任桥梁、支援、道路和建筑4个中队的中队长和指导员也是经过比武竞赛、层层选拔的。他们中有朝气蓬勃的年轻连长,也有机关的优秀参谋。战士中有能精修3种大型机械的机修工,有水暖、土建、安装和电焊的技术尖兵,还有驾驶、通信、测绘、排爆等专业能手。五级士官钱文江虽已过不惑之年,可他仍然报名参加大队组织的体能、技能和智能比武竞赛,最终以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被选派在建筑中队担任班长。
“雷锋传人”练兵忙
北国初春寒气袭人。记者一早来到“雷锋团”,维和工程兵大队各中队官兵正龙腾虎跃在训练场上,口令声此起彼伏。
突然,传来一阵很不和谐的声响,一群“武装分子”挥舞着冲锋枪,肆无忌惮地向我维和官兵挑衅。带队的道路中队队长刘长顺立即命令收拢人员,向对方阐明我方立场,并向上级和临近的军事观察小组呼叫报告情况,请求支援。副队长则带领人员迅速占领有利地形,严密戒备。这是维和大队针对维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特殊情况进行实战模拟的场景。面对对手的挑衅,官兵们异常冷静: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枪。
大队长初庆华告诉我们:“这次维和,我们不仅要承担联合国赋予的修建公路、桥梁、掩体、防御工事,维修房屋,维护与修复机场,实施供水和供电等任务,还要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克服地形生疏、气候炎热、环境恶劣等一系列困难。我们从最坏处着想,已经有针对性地安排了一些训练课目,提高了执行任务的能力。”
已是夜里10点多了,官兵们仍在挑灯学习国际法、国际宪章。为使大家熟悉利比里亚的风土人情,维和大队还专门请来了外事教员,为官兵们讲授涉外礼仪、当地民俗常识。英语口语强化训练也是每天的必修课,有的官兵在梦中还不时“蹦”出几句英语。
朔风中,“雷锋班”第21任班长李桂臣唱起了被选作赴利比里亚工程兵大队队歌的《维和士兵之歌》:“维和士兵,雷锋的伙伴;维和士兵,中国的尊严……”大队长初庆华的誓言铿锵:“作为雷锋的传人,我们要以一流的素质,出色完成维和使命,展示我军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风采!”
维和医疗队:出征前的日日夜夜
王琳:过了3公里越野“关”,比当年考上硕士还兴奋
王琳这个医学硕士到集训队跑越野,大大不如战士。她好生着急:到一个被战乱践踏了14年的国家,什么情况都可能遇上,没有充足的体力咋行?她是从事肺科专业的,练越野也从提高肺活量练起,先跑300米,每天加100米,一个月后,她就能跑下3公里了,只是速度太慢。“不行,还得加码!”她将跑步的路线改到了后山。那山好陡,跑不了几百米她便气喘吁吁,两腿酸疼得夜里都没处搁。
崎岖不平的山道上,每天都有她的身影。她惊喜地发现,随着肺活量的加大,浑身的肌肉结实了,奔跑在山道上的脚步越来越轻快了。3月初测试的那天,她轻松地过了3公里越野“关”,比当年考上硕士还兴奋。
记者附记:越野跑只是集训项目之一,还有军事地形学、野战生存技能、防雷排雷、射击、驾驶技能等训练。医疗队有8名女军人。身着迷彩服的她们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毫不逊色于作战部队的士兵。
林毅:天天都能见到新娘,但只能瞄几眼
身为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的他被选进维和医疗队,高兴之余,唯独担心:热恋中的女朋友会不会扯后腿?果不然,那天夜里约会时,她噘着嘴不说话。他问:“是怪我事先没跟你商量吗?”她听罢更气了:“你小看人,别忘了,我也是军人!”林毅乐得直道歉。
“我要提前跟你拍婚纱照。”分手时,她送他一句话。
“为什么?”
“怕你8个月后回来晒得黑不溜秋的,不好看呗!”说罢,她自己也笑得前俯后仰。
2月18日,他俩领了结婚证,拍了婚纱照。记者采访他时,他说:“今天是我们结婚两周纪念日,但没时间相聚。她会骑车来远远看我几眼,这些日子,每天都是这样。”
记者附记:封闭式集训,他们除春节放几天假外,平时哪怕家在咫尺,也难得与家人团聚。集训期间,拍婚纱照的还有3人,照样度不了蜜月。已经28岁的护师丁燕还推迟了生育计划。他们说:“夫妻相聚的日子以后多的是,但参加维和的机会可能此生就一次。”
周文:治“哑巴英语”,“哪壶不开提哪壶”
他是医疗分队唯一的麻醉师。病人手术前,麻醉师要与病人谈话,不会英语不行。但他会的是“哑巴英语”,看得懂,说不溜儿。从此,他就“哪壶不开提哪壶”。每周一、三、五请外籍老师上课,他一课都不落;每周二、四、六集训队举办“英语角”,他是最积极的参加者。在与“老外”教师的频频对话中,他嘴里迸出的英语单词、句子越来越顺溜了。
细心的他又想到:在医疗对话时要是对方听不明白怎么办?于是他把各种对话译成英文,将麻醉记录单也译成英文,制成卡片。这办法虽费事,到时候遇上什么情况,说不定还真能“对号入座”、解决问题呢!
记者附记:为了创造学英语的氛围,他们连出早操喊口令也用英语。短短4个多月,人人英语水平见长。医疗分队队长肖海自信地说:“挑到队里的医务人员原本英语底子就不差,这一强化训练,到那儿就不用请翻译了。”
王茂学:不但要叫自己人吃得称心,还要叫外国人吃得舒心
三级士官、二级厨师、从军9年的他,管辖的物品可列医疗分队之首。连年内战,利比里亚非但食物紧张,连水都被污染。按联合国规定,医疗分队要带足两个月的米面菜等各种食品和水。光是大蒜就要带600公斤。有人担心:那么多大蒜长芽怎么办?小王说,长芽好啊,长成蒜苗可以当青菜炒着吃,我们带的只是干菜啊,正好可以补充些维生素。
他把全队的口味摸准了,订出不同季节、执行不同任务的食谱。最叫他费脑筋的是:医疗队住进外国维和伤病员时吃什么?他“临时抱佛脚”,西餐糕点已会做十几种。他的心愿是:到了利比里亚,不但要叫自己人吃得称心,还要叫外国人吃得舒心。
记者附记:像王茂学这样独当一面的士官,在医疗队还有5个。三级士官朱留臣担任电工技师。届时,医疗队的水电设施包括自带发电机和空调的运行维修,全是他一个人的事,担子不轻啊!
在非洲近看中国“蓝盔”
中国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自2003年4月开赴非洲参加联合国刚果(金)维和行动,迄今已近一年。去年12月,他们进行了首次轮换。此间,记者曾多次前往探营,目睹了中国“蓝盔”在刚果(金)的工作与生活。
在炎热和危险中
工兵分队和医疗分队都部署在联合国刚果(金)维和部队的第5任务区。工兵分队在边境小城布卡武,医疗分队在任务区司令部所在地金杜市。两个城市与刚果(金)首都金沙萨的距离分别相当于北京到南京和北京到孔子老家曲阜的路程。
医疗分队营地设在金杜机场旁,四周蒿草密布。这里临近赤道,炎热潮湿,窗式空调压缩机一天24小时都在发出“嗡嗡”声。
工兵分队所在的布卡武是原反政府武装刚果民主联盟的战略基地之一。当地武装的散兵游勇或手拎或肩扛武器,经常出没在营地周围,空气中时常飘忽着某种不祥。记者去工兵分队采访的一天夜里,曾眼见营地对面山头上发生枪击事件。配备有95式突击步枪和机枪的工兵分队在营地四周修建了掩体工事,每周都要进行两次快速反应训练,既提醒队员随时保持警惕性,又对当地武装分子起到震慑作用。
非洲的“南泥湾”
乍进工兵和医疗分队,感觉生活还不错,洗漱用的是纯净水,天天可以冲热水淋浴。令人发愁的是很难见到新鲜蔬菜、水果。联合国刚果(金)维和部队后勤保障机构保鲜运输很成问题。运到分队的蔬菜、水果常有2/3是烂的。工兵分队第一批队员执行任务的8个月里,有7个月在这种情况中度过。
医疗分队的护士李欣欣感叹,联合国提供的大米粗糙干涩,远没有家乡的东北大米好吃。一天,她想在壁板上贴纸,一时找不见胶水,想起小时候用米饭当糨糊使,便抓了一点米饭来粘,结果手一松,纸立刻忽忽悠悠飘落下来。
幸好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南泥湾大生产的优良传统,工兵分队在营房周围开辟出大片菜地和瓜田。联合国官员来这里见到绿油油的小白菜、胖嘟嘟的大西瓜,无不称奇。
“请把我送到中国医院”
2003年11月29日,记者在医疗分队采访时,正赶上他们抢救生命垂危的南非士兵塔卡兰。因恶性疟疾发作,塔卡兰已昏迷10个小时,被空运到中国医疗分队后,医护人员对他进行了连续30个小时的紧急抢救。11月30日早晨7点40分,生命奇迹发生,塔卡兰睁开了双眼,露出一丝笑意,能够略微转动他的头,还试图说些什么。主治医生胡高频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只休息了4小时。
来自爱尔兰的第5任务区联勤官麦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赞:“中国医疗分队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服务质量,都是联合国刚果(金)维和部队中最好的医疗分队;即便在欧洲,这样的二级医院也是最好的。”一名不属于第5任务区的乌拉圭“蓝盔”士兵在自己的胸牌背后写下这样的留言:“如果我负伤,请把我送到中国医院。”
中国进步展示窗
部署在第5任务区的维和军人来自中国、乌拉圭、南非、塞内加尔和瑞典等国。整个联合国刚果(金)维和行动共有43个国家参加。此次远赴非洲,工兵、医疗分队的许多队员自带了数码相机、便携电脑、电子游戏机和MP3播放机。(图四)这些东西在国内很多地方已经不算什么,可是走出国门一看,这样的休闲娱乐“装备”大大高于许多国家“蓝盔”军人的水平。参观过中国分队的外国人无不深有感触地赞叹中国的发展进步。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我军新型运输装备首次走出国门
3月18日,中国维和运输分队第二批180名官兵离京飞赴利比里亚。他们将与先期抵达的60名先遣队官兵一起履行联合国维和任务。至此,中国政府参与维和行动的运输分队所有人员、装备全部部署到位。这支维和运输分队编有3个运输排、2个特种运输排和1个保障排。
据介绍,中国维和运输分队是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唯一的专业运输保障部队,主要承担任务区所有维和部队的物资、食品及人员的运输任务。
记者从运输分队出发现场获悉,维和运输分队配备的179台各种国产先进运输装备已通过海运于3月17日抵达利比里亚蒙罗维亚港。这是中国维和部队首次携国产高新运输装备大规模走出国门。其中,越野运输车、越野指挥车、通信车、救援车、加油车等均具有很强的独立保障能力。100台载重5吨的国产越野运输车内配有空调和双层卧铺,适合在非洲高温和各种复杂路况下使用。战术野战油库可迅捷地为车辆提供油料供应。两组野营拖车电站可基本保障营区的日常供电。净水车、运水车、淋浴车、冷藏车、野战炊事车、医疗救护车等新型后勤保障车辆可充分保障中国维和官兵的日常生活。维和分队还配备了GPS全球定位系统、车载通信系统、海事卫星电话等通信设备,不仅可以保障部队在行动间联络畅通,还可以随时与国内保持联系。(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