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3月2日,超级星期二,克里在10个选区横扫9州,赢得了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提名。截至3月9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今日美国报》和盖洛普联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克里和布什的支持率分别是52%和44%。但独立候选人纳德的再度出现,分走了2%的支持率,可能会搅了克里的局
文/薛涌(作者为美国耶鲁大学学者)
两个月前,民主党挑战布什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幻。但是,民主党预选开场后,峰回路转,这个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性。
2000年,布什以少数票当选美国总统,但不久便借9·11的天赐良机,一跃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民望最高的总统。
这样戏剧性的逆转,在美国现代总统政治中,几十年中也难得一见。
美国总统政治的一个基本规律是:凡有在任总统参加的大选,都是选民对在任总统的一个公决 选民对总统满意,反对党有多好的候选人也没有用。选民对总统不满,反对党的候选人即使不怎么样,也很容易当选。所以,布什走到当今这一步,就必须从他自身找原因。
争夺8%的中间选民
民主政治的一个普遍规律是政治的“趋中化”。特别是两党竞争,双方旗鼓相当,谁能够争夺中间派的选票,谁就能赢。结果,大家的政纲都要为占领中间地带而设计。比如克林顿的政策,特别是其平衡预算的经济政策,深受联邦储备银行总裁、共和党人格林斯潘的影响。
所以,有些人把这种“趋中化”称为“趋同化”,即两党为了占领中间地带,所提出的政纲越来越接近。
美国的两党政治,从人口构成上看,是46%比46%,共和党民主党平分秋色。谁能当总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谁能得到中间的8%选民的“人心”。
布什是以“有同情心的保守主义”为政纲而上台的。这个“有同情心”,暗示着要照顾弱势阶层,是民主党一贯奉行的政治哲学。他把民主党的这一信仰和保守主义糅和在一起,目的就是争取中间派的选票。而他以少数票当选的事实,更加剧了他对中间选民的依赖。
但是布什上任后,却不强化自己的中间地带,反而执意右转,突破了常规的政治战略。他之所以下此怪棋,是由于他和他的顾问们对美国政治现实有了新的解释。表面上看,两党的选民是46%对46%。但在这背后,还有不同的文章可作。共和党相对而言比较团结,信奉其核心的政治主张。民主党则更加兼容并包,五方杂处。美国最右的保守派和最左的自由派在人口构成上是2比1。所以,共和党要成功,就得首先满足其核心党徒的利益。老布什属于温和的共和党人,由于失去核心党徒的全力支持,把白宫拱手让给克林顿。布什对老父的教训念念不忘,发誓要巩固自己的“基地”。
民主党这边,由于必须海纳百川,在内部折衷妥协,最后的政纲常常是各方勉强接受的最大公约数,对之党内各派都缺乏热情,久而久之,就起了内讧 2000年大选,民主党的左翼纳德尔与本党决裂,以绿党的大旗参选,结果分走了戈尔的选票,布什靠少数票占领了白宫。
民主党内部分裂,46%的选票就不能保。布什则成功地阻止了从共和党分裂出来的极右翼布凯南的势头,稳住了自己的阵脚。所以,他执意右转,让本党对他死心塌地,布凯南等如今已经没有闹的空间。况且,共和党人对本党忠诚度高,投票率亦高,靠着结结实实的46%的“少数”“死党”,不愁击不败对方46%甚至更多的乌合之众。
“与迪安约会,找克里结婚”
布什棋下得不能说不漂亮。9·11更给他推行单边主义的右翼战略创造了良机。但这套把戏玩得过分,就适得其反。
民主党本来人心涣散,缺乏共同的目标,但布什一味右行,伤害了民主党各派和许多中间选民的利益。于是,这些本来走不到一起的人,把打倒布什作为共同的目标,一个ABB(Anyone But Bush除了布什谁都可以)的选民集团渐渐成形。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克林顿之后,民主党内没人能把这个各奔东西的党团结起来,但无意之中,布什却把民主党人团结起来。于是,出现了近二十年美国政治史上前所未有的戏剧性预选 原来被普遍看好的民主党的领头羊迪安几个星期就蒸发掉了,克里则异军突起,成为难以挑战的领袖。
民主党的这次预选,又破了总统选举中的一大规律。一般而言,选民在预选初期,从来是投“原则票”而非“战略票”。
所谓投“原则票”,就是投自己最喜欢的候选人的票。“战略票”则是投给最可能赢得大选的候选人的票。预选之初,候选人之间还没有经过拼比,孰优孰劣难以看清,选民抓住这个机会,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代言人投票,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推上全国政治的舞台。但这次预选,民主党人从一开始就投“战略票”:不管自己的好恶,一定要把一个有能力击败布什的人推上台去。这就造就克里的崛起和迪安的沦落。
在美国,媒体对克里和迪安的评价是,“与迪安约会,找克里结婚。”
9·11后,布什的民望如日中天,谁敢反对布什,谁就倒霉。一时间,民主党完全被布什的声望震住,不敢与之挑战。正是如此,2002年的国会中期选举,民主党因不敢突出自己和布什的不同,两院皆失。
CNN的评论员引用艾森豪威尔的名言来概括民主党失败的原因:“如果失去了原则,政党政治无非就是一个夺取权力的阴谋。”民主党不敢亮出自己的观点,不敢批评布什,放弃了自己的政治信条,布什一说打伊拉克,民主党人都跟着投票,布什强化了自己作为“战时总统”的无上权威。
是迪安改变了这一切。
迪安是人口仅60万人的佛蒙特州的前州长,政治上不为人知。但他旗帜鲜明地说:“我是代表民主党中的民主党人!”意思是:现在的民主党对布什唯唯诺诺,已经不像民主党了。他一开始就坚决反对伊拉克战争,同时利用互联网从普通老百姓那里募集了4千多万美元的竞选资金(出身富豪的克里抵押了自己的财产贷款,也不过凑足2千多万美元),领导了一场总统政治的IT革命,而且赢得了政治捐款这场公认的“隐形预选”。
去年下半年,他在各种民调中全面领先于自己民主党内的对手。更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民主党内的政治话语结构,各候选人争先恐后模仿他、提高攻击布什的调门儿。
民主党终于鼓起了和布什决战的勇气。
把选票投给克里
但是,真到投票时刻,民主党人突然觉得要三思而后行。
民主党素有反战的传统,但对因反战而被击败的教训,也还记忆犹新。1972年,民主党的反战候选人乔治·麦戈文挑战尼克松。乔治·麦戈文本来是满胸勋章的二战英雄。但是为了团结反战的选民,竟拒绝助手的建议,不提自己打仗时的英雄事迹。结果,反战的政纲使民主党以17比520的选举团票数惨败给尼克松。越战是美国最不得人心的战争,反战还有如此后果。如今的反恐战争,包括伊拉克战争,都得到美国大部分选民的支持,反战可能赢吗?
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迪安频频走嘴犯错误。他公开说未经审判,不能把拉登定为恐怖分子,又说抓住萨达姆并没有使美国变得更安全。道理虽然讲得通,但明显冒犯了选民的感情。克里正是抓住这个时机,说服选民他是最可能打败布什的人。众所周知,国家安全一直是民主党的软肋,在这个问题上无法和共和党抗衡就不可能赢。
克里不仅打过仗,并且是战斗英雄。所以克里咄咄逼人地向没有经过战火的布什叫阵:“对那些动不动就拿国家安全问题来吓唬我们的共和党人,我送他们三个字:出招吧!”话音未落,当年在越战时被克里救了性命的一位老兵站出来,称自己是共和党人,但这次坚决支持克里。
民主党人终于得出结论:克里是一个能在布什的最强项上击败布什的人。
克里的出场,颇令白宫恐惧。连著名的新保守主义政论家William Kristol也情不自禁地“漏嘴”:“越战是二战后美国人牺牲最多、最牵动感情的战争。二战的一代出了不止一个总统,越战的一代还没有人当过总统。也许美国人民觉得现在该是对这代人有所表示的时刻了。”
不过,要击倒布什并不容易,到11月大选见分晓,可变的因素太多了。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总第17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