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荧屏热点无疑是革命历史剧。3月8日,《首播剧场》隆重推出了革命经典《烈火金刚》。而上周,坐着雪橇唱着酸曲的杨子荣,也终于在北京电视台登场了。此前,这个作风散漫的“个性化英雄”已经在不少地方台露过脸,并且让一些熟悉原著的观众颇感不适应。
从当年那句铿锵有力的“穿林海、跨雪原……”,到如今“小薄雪飘厚在大地上”的低吟浅唱,被全新演绎的新版《林海雪原》,大刀阔斧地对原著进行了改编。
据报道,去年以来,《小兵张嘎》、《红灯记》、《沙家浜》、《闪闪的红星》、《红色娘子军》等一大批“红色经典”剧目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创作者们把它们逐一改造翻新搬上荧屏。
除了这些作品本身的价值与魅力外,重拍的优势还在于创作者有了伸缩自如的余地。据电视连续剧《闪闪的红星》剧组介绍,首先,一部老电影不超过90分钟,而一部20集电视剧可以有900分钟以上的容量,有充分展开故事与刻画人物的空间;其次,电视剧的传播面广,可通过首轮抢滩、多批次播映、跨地域的版权买卖等,将作品直接送入千家万户。
重拍还可以弥补原作因时代局限造成的缺憾。将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南霸天”的刘佩琦说:“20世纪60年代以来,‘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曾先后以电影、芭蕾舞剧、现代京剧、交响组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来表现,但电视剧《红色娘子军》的改编不同以往,从人物到故事都更为丰富、真实,富于人性化,更为贴近历史。”
但正像电视剧《林海雪原》的出品人说的,“将名著改编成电视剧就像双刃剑,使用得好,好评如潮,使得不好,骂声一片”,重拍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如何“抗拒”原著或老电影在观众心中的“认知度”,该怎样在满足现代观众欣赏习惯的前提下,重现故事与故事所表现的时代精神,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情节设置与表演的演绎,才能把观众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前。
影视评论家彭加瑾认为,“红色经典”剧目改编的困难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要加上它的“特殊性”,一是时代的差异,二是“再创造”的艰辛。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风尚与人们审美趣味跟今天大不相同,如何把以往“历史”变成鲜活的“当代史”绝非易事;“再创造”的字面意义、形式、技术意义人们容易了解,但对它的深层意义、文化、艺术的意义却常常被忽视。
什么样的英雄才能打动今天的观众,才能符合现在的审美需求,这是“红色经典”剧目所需要面对的最大课题。
在《林海雪原》中,杨子荣的身份从英雄侦察排长一下跌落到伙夫,爱好“喝两口烧酒,唱几句酸曲”,有个叫槐花的初恋情人,很有些被“正规战士”们看不惯。被强行安排进“缴匪小分队”是因为他熟悉当地情况,会说土匪黑话。随着战争的深入,杨子荣才显出他的英雄本色。
“乱七八糟的改编,完全颠覆了观众心目中的经典作品。”已经看完全剧的南京观众卢克旺认为,创作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一定要源于生活,在不违背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但从该剧来看创作者根本没有生活体验。前一轮播出时,除了槐花这个新添的角色惹人诟病外,原著里几乎没有什么故事的白茹也成了该剧的另一主角,为了渲染她和少剑波的革命恋情,导演有时不惜拿出一整集来让他们“谈恋爱”。据AC尼尔森收视调查显示,该剧在南京两个星期的平均收视率仅为1.6。对此,导演李文岐表示,新版《林海雪原》的创新就是最大化地去掉了脸谱化和概念化,增加了生活化。我们希望观众对英雄从仰视恢复到平视,对土匪从俯视回到平视。
李文岐说,我们常常说“改编”要忠于原著,但实际上,作为一种艺术的“再创造”,改编应该是尊重原著,而不是“忠于原著”。小说原著的作者曲波也曾经坦言:“我的小说是1957年写的,已经是上一个世纪了。今天改编电视剧,要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用现代人的视角和审美观念出发进行再创作,不必拘泥于原小说的内容。”
“导演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仍有一个度的问题。”面对经典作品矫枉过正的现象,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任鸣表示,作为一个导演,不应该在排演经典的时候对名著随意改动,甚至夹带太多的“私货”,导戏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主题不变、台词不变、人物形象大体不变,“尊重经典就像尊重故宫、长城等一切文化遗产一样”。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