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很长时间里,西方人所说的“欧洲”并非是地理概念,而是具有特定内涵的政治名词。它指的是西欧发达国家,更准确地说就是欧洲联盟。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里,东欧和中欧通通都不被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欧洲。
今年5月1日,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等十个东欧国家将加入欧盟,从而正式获得“欧洲”的身份。从此,欧盟成员国将猛增到25个,其版图也将向东向北大幅延伸。再过几年,欧盟还有可能继续东扩。这个原本只是个煤钢共同体的贸易小集团,有可能最终变成横跨欧洲大陆的超级经济体。
欧盟从最初的原型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其间经历了四十多年。在此过程中,它吸收新成员的条件极其苛刻,时间也相当漫长。可是,对东欧和中欧十国而言,虽然它们申请和谈判的过程也同样复杂,甚至受到有损尊严的歧视,但如此多的国家同时获准加入,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以表明,欧盟并非是一个封闭和排他性的“堡垒欧洲”,而是一个相对开放、具有包容性的贸易集团。
东扩之后大而无当
这种相对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是欧盟的战略意图所决定的。欧洲联合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让众多国家联合起来,以“超级国家”的姿态立足于欧洲大陆,以便在全球性事务中与美国并驾齐驱。这不只意味着经济上的联合与强大,而且更意味着所有成员国的外交政策浑然一体。
几十年来,从享有“欧洲之父”美誉的莫奈和舒曼,一直到笔者心目中最杰出的欧盟领导人德洛尔,他们都是坚韧不拔,前仆后继,以超人的政治胆识和信念主导并推动着欧洲联合的进程。
然而,在不断寻求扩大的过程中,欧盟所面临的障碍似乎越来越多,其野心勃勃的战略目标也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
90年代初以前,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为首的“怀疑论者”,曾试图修正、甚至让自己的国家自外于一体化进程。虽然他们的反对言行对欧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阻力,但所引发的关于欧洲前途的辩论却是不可缺少的。可惜,在撒切尔夫人之后,欧盟内部再也没有任何强大的牵制力量,结果就使欧盟快速东扩的趋势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即使是乐观的旁观者,也会对欧盟的未来产生很多疑虑。
很显然,欧盟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贪大求多,目标膨胀。不可否认,在东欧十国加入之后,现有的欧盟15国将拥有更大的商品市场、更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而东欧国家也将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与技术。
但是,当多达十个穷国加入这个行列之后,原本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富国集团,其整体实力将被大大稀释,其发达国家的形象将会冲淡,其短中期目标也必然会受到牵制。总而言之,欧盟在经济上继续图强的步伐将明显受到牵累。
外交政策更难统一
与此同时,对世界其他地区而言,欧盟扩大之后的外交政策将更加令人关注。
自从诞生之日起,欧盟的成长与定型一直受到法国政治和文化的强烈影响。在外交上争取独立和自主,对世界事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要有别于美国,这是欧盟外交政策的方向,从中可以明显看到法国的影子。正因如此,包括中国、俄罗斯和阿拉伯国家在内,国际社会都希望看到欧盟的崛起,希望在国际交往中看到一个完全独立的力量。
必须承认,自从80年代末以来,欧盟在外交上确实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1992年12月,欧盟各国首脑在马斯特里赫特峰会上一致同意,所有成员国将执行统一的外交政策,以便用相同的口径对外说话。可是,两年之后,在处理波斯尼亚问题时,所谓“统一的外交政策”首次遭到彻底失败。
从马斯特里赫特峰会直到今日,长达十年的欧盟外交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尤为甚者,欧盟的外交政策完全经不起重大事件的考验。各成员国对美伊战争所采取的不同立场不仅证明了这一点,而且还再次充分暴露了欧盟在政治上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它很容易被其他大国分而治之,各个击破。
欧盟在外交上的另一大缺陷,在于缺乏一个能发挥领导作用的核心集团,而目前采用的过分民主的全票表决制,大大增加了各国达成共识的难度,也使欧盟在对外政策上缺乏凝聚力。
在现有15国之内,法德英三国原本可以在外交上起到领导角色,但三国首脑最近在柏林秘密聚会所引起的强烈反弹说明,欧盟内部在外交领域是一盘散沙,任何一个或者几个国家都不具备一言九鼎的地位。况且,在法德英三国之间,英国永远是不可靠的因素。
值得中国密切关注
如同在经济联合上贪大求多一样,欧盟在外交上也希望以多取胜,甚至希图倾整个欧洲之力来显示自己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东欧十国的即将加入,欧盟当初就是抱着这种一厢情愿的期待。
然而,在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东欧国家支持战争的立场和行动,与欧盟多数成员国的反战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一事实对欧盟政治和外交联合的进程构成了巨大的潜在障碍,同时更使外界与欧盟之间的未来关系心存疑虑。
首先,东欧十国的集体加入,极有可能意味着欧盟在对外政策上将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波兰、匈牙利和捷克等国强烈亲美的立场,将经常导致它们与法德等国发生冲突。加上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的亲美倾向,欧盟未来的外交政策难免会受到美国因素的间接牵制。
假若如此,世界其他国家寄希望于欧盟成为世界一极的期待将会落空。欧盟将无意和无力对美国构成平衡作用,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声音将变得越来越小。
其次,在即将加入欧盟的东欧十国中,其当政者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怀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偏见和反感,其中也包括中国在内。
因此,在中国与欧盟的未来交往中,这些国家有可能成为消极因素。长期以来,欧盟议会的反华色彩一直比较明显,东欧国家议员的加入是否会增加欧盟议会的反华声势,这有待中国方面密切观察。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 作者: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