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晓(郑州特约)
中国最权威媒体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前天发表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汪春兰的文章说,农民有“三不敢”——看病、上学、打官司。
汪春兰讲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窘迫。这位做了30年医生的代表说,那些老乡,一辈子没出过山村,如今一路颠簸来省城,一定不是小病,有的不等你检查,从兜里掏出一把毛票:“大夫您看着治吧!”有的一做完诊断先问:“要花多少钱?”
农民过去是因灾致贫,现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了50%左右。看不上病,看不起病,小病拖,大病扛。老乡说,小康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
这位代表呼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财政出的那部分钱中央财政的标准能不能再高一些?对贫困地区能不能倾斜一下?让农民兄弟看得起病,住得起院。
此前,《中国青年报》和新华社国内部、中青在线自上月16日起联手推出的一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求学调查”,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展开10多天的调查采访,全景式地展现这个成长群体艰难的求学状态。
截至前天共发表20多篇文章,多篇报道被央视、东方卫视和全国诸多媒体关注、转载。
去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到北京石景山玉泉路小学看望农民工子女,指示一定要让进城打工农民的孩子有书读、有学上,并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报道呼吁,在公正和公平的原则下,政府有责任通过各种调节杠杆,合理调配、优化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资源,保障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新产业工人后代的权利和权益,特别是让他们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全社会都有责任伸出援助之手,为这个巨大的流动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
中国新闻社日前也发表专稿认为,沿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路子走了二十多年,今天的中国必须考虑让另外一大部分人也尽快富起来。这其中,占比重最大的便是农民。
文章说,数千年来中国都以农立国。在21世纪的今天,“三农”问题仍是中国的执政党和政府绕不开的难题;农村、农民、农业,依然也是每年“两会”必修的主要科目。
曾在西部贫困地区工作的胡锦涛、温家宝,在过去一年中,屡次深入乡间访贫问苦,踏田埂上炕头,拉家常问民意,其间不乏走访洪水灾区,过问民工薪资。
署名创新特色的网民在人民网“两会”专栏中著文建议把2004年确定为“三农”年。这位网民说,“三农”年是中国实情所需要的。中国有近13亿人口,但9亿多在农村。只有着眼农村这个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中国的问题。
“三农”问题专家余海东在接受电话访问时说,主流媒体在”两会”前夕关注“三农”,彰显这些媒体的良心与正义。(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