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是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进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人才脱颖而出以后,怎样管好用好、确保人尽其才呢?
去年四季度,襄樊市以“公选”的方式,产生了4名局长,并为他们设计了全新的运行轨道。采访这一新闻,引起了记者许多思考。
选人,开通一条公平的“跑道”
襄樊市“公选”4名局长,“公”在何处?
其一,资格条件公之于众。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者均可报名。选拔是公开的。其二,同一职务,试题统一。评委组成,有市领导,有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人,还有省内外的专家。竞争是公平的。其三,经笔试、面试和组织考察后,取前2名,由市委常委会票决。结果是公正的。
记者还了解到,4个职位的笔试、面试试题,事后均在当地媒体公布。
“公选”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效应呢?记者采访该市各阶层,两点印象尤为深刻。
一是老百姓普遍服气。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4名局长,是在众目睽睽的“赛场”上“赛”出来的,是400多名参赛者中的佼佼者,没人怀疑他们背后有“猫腻”。
二是党政干部的眼睛由此转向了这条新“跑道”。谁勤于学习、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智的机遇。
跑官要官,老百姓极为痛恨。而有的干部,却把“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当作为官信条。革除这一弊端,靠思想教育,更要靠制度创新。
襄樊市的“公选”,正是从制度设计的层面上,给了老百姓一个“透明”,给了从政者一个“公平”。其导向作用如同干部从政路上的“交通岗”,为有能力干事业的人开“绿灯”,向跑官要官者亮“红灯”。
要有“选好”的机制,更要有保证“干好”的机制
记者采访了解4名“公选”局长上任后的工作状况,十分感奋。
去年12月26日,4名局长走马上任。一到任,便是马不停蹄。
赴任当天,襄十高速通车。作为交通局新局长的邓卓海,立马进了“高速跑道”。农业局长邹洪成到任时,就接到省厅要求申报农业发展项目的通知。来不及寒暄,他就立即和相关人员忙碌起来。
一个多月来,4名局长一个共同的感受是:睡不着觉。邓卓海瘦了2公斤,旅游局长刘智勇瘦了2.5公斤。
不仅他们“发条”上得很紧,4个单位也都进入了“高速运转”状态。
春节期间,粮食局领导班子3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细化责任目标。正月初八一上班,接连两天召开党组会,确定粮食购销体制改革10件大事。2月2日,没等全省粮食工作会议召开,该局从领导班子、中层干部到每个职员,已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
“运转速度”减缓点行不行?4名局长一致回答:不行!为什么?从意识层面说,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是选了个“水货”;从制度层面说,“游戏规则”摆在那里,容不得你偷懒耍闲。
该市为“公选”局长制定了全新的运行规则,一个重要特点是责任和权利对等。
所谓责任,就是实行刚性的、量化的责任目标管理。元月17日,4名局长与市长签订的责任目标中,条条都是“硬杠杠”。所谓权利,市委规定,“公选”局长不仅对班子成员有提名聘任权,而且对聘任期内履职不力者有权提出解聘建议。这样,通过任期目标这根纽带,使领导班子成为一个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极大地激发一班人的内在活力。
选好,同时保证干好。襄樊市的做法,应该说具有突破性的意义。
要有效激励,也要有效约束
去年12月25日,市委、市政府领导与“公选”局长集体谈话,4人不约而同提出请求:能不能不拿每月2000元的职务津贴。
按市委文件规定,“公选”局长在任职期间,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同级干部应享受的各项工资福利和工作待遇外,每月由财政发放2000元的职务津贴。
面对这2000元,4名局长有着同一感受:烫手。
烫手的山芋,不拿还不行。市委书记阮成发说,这2000元,既是一种补偿,也是一种约束。拿得“烫手”,就是叫你有压力,更不要再“伸手”。
效应是明显的。邓卓海的父亲告诫儿子:要多交穿草鞋的朋友,多想老百姓的苦楚。粮食局长汪邦国订出“自我约束十不准”,交纪检组长把关。邹洪成、刘智勇说,拿了这2000元,意味着比市委书记、市长的薪酬还高,再想别的歪主意,对不起党和政府。
春节期间,有下属单位和职工送上门的现金和礼品,都被他们婉拒或退回。
激励可以转化为约束,但这毕竟是软约束。怎样从体制层面强化约束,该市也作了新的探索。市委规定,这4家单位的纪律检查机构由市纪委派驻,纪委书记的行政、工资关系由市纪委统一管理。
人由市里派,工资在市里拿。这种垂直管理的模式,比在同级党委领导下行使监督职能,显然更为有效。
要有“上”的通道,也要有“下”的出口
襄樊市这次“公选”,制度设计上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上”有通道,“下”有出口。
“下”有三种情况。一是“公选”局长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不合格,你得“下”;二是每年有任期目标,目标达不到,你得“下”;三是任满5年后,职务自然免除,你也就自然地“下”。当然,考核胜任,你可以连任;任期内特别优秀,还可以“上”。
“下”到哪里呢?该市的做法,不是由领导职务改为非领导职务,而是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即职务免除后,职级待遇不保留,参照“公选”前所任职级重新安排工作。
这是真“下”。正是这个真“下”,让“公选”局长感到了真正的压力和风险。
记者曾问刘智勇,如果在任期内“下”了,会怎么想?他坦然地说,只要考核科学,确实证明我不能胜任,“下”了,也是对这个制度的贡献。
此话,令人钦佩,也发人深思。据了解,襄樊市县、科两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多达3000余人。有家单位,1正14副。为什么?干部“上”了就不能“下”。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家林说,干部能“上”能“下”,我们喊了几十年,但总体上仍然是能“上”不能“下”。这次“公选”,就是要探索从制度设计上打开“下”的出口,不搞“一选定终身”。
无疑,这个“探索”的社会意义是深远的。
别让先行者孤独前行
采访中,记者发现,4名“公选”局长一致的感觉是压力太大。
来自目标责任等有形的压力,他们尚可承受;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无形的压力,则常使他们有如履薄冰之感。
用邓卓海的话说,常常感到自己成了社会的“另类”。想让人刮目相看,又怕人另眼相看。
为什么呢?在该市上百家县局级单位中,“公选”局长只有4名。
新机制虽好,但进入新“跑道”者毕竟为数寥寥,绝大多数人都在“看台”上。这种“看台”与“跑道”的反差,让“运动员”感到了先行者的孤独。
据悉,襄樊市已考虑扩大“公选”范围,并加大干部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探索。
但愿先行者不再孤独。
襄樊市“公选”局长有关管理办法(摘要)
公开选拔的市直机关行政正职每届任期5年,届满后职务自然免除。职务免除后,职级待遇不予保留,参照公选前所任职务级别重新安排工作。经考核胜任职务的,可以连任,但同一职务任职时间不得超过10年。任满一届且考核称职的,因年龄等原因调整职务的,可保留职级待遇。任期内表现特别优秀的,可以提拔任职或调整到重要领导岗位任职。
任期内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同级干部应享受的各项工资福利和工作待遇外,每月由市财政发放2000元的职务津贴。
实行任期目标管理。任期目标由市委、市政府根据其职责下达,由市委、市政府或市委、市政府委托相关部门实施考核。
行政副职在规定的职数内,由行政正职按《干部任用条例》规定的资格、条件、程序提名,由市委组织部考察,提交市委研究同意后聘用。副职聘任期间不能很好履行岗位职责,或因身体、年龄等原因不宜继续担任聘任职务的,正职有权向任免机关提出解聘建议。
公开选拔行政正职的单位,纪律检查机构由市纪委派驻,纪委书记(纪检组长)的行政、工资关系转入市纪委统一管理。
襄樊市2003年公选局长大事记
10月17日,襄樊市委常委会议研究通过《关于公开选拔市直部分局长的工作方案》;
10月27日,市委书记阮成发在全市党政干部大会上,就公开选拔市直部分局长作动员讲话;
10月27日,《襄樊日报》、《襄樊晚报》、襄樊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发布《襄樊市公开选拔市直部分局长公告》;
10月28日至11月6日,公选报名、资格审查;
11月8日至11日,笔试命题专家进驻封闭地点命题。命题专家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余仰涛;武汉大学教师、博士陈世香;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李又才;省委党校政法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邓超英;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刘蓬春;四川省粮食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梅世华;四川省农业厅种子站副站长肖小余;四川省交通厅法规处副处长何国梁。
11月11日晚,市委几名主要领导同志进入笔试命题封闭地点审题,并实行全封闭管理;
11月12日上午,报考人员参加笔试;
11月16日,市公选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听取笔试情况并依据笔试成绩确定面试人员入围名单;
11月17日,《襄樊日报》公布笔试成绩(只公布进入面试程序人员的成绩,其他报考人员分别将其笔试成绩书面通知到本人);
11月24日上午,对面试入围人员分别按职位进行面试。面试共设评委15人,其中:省农业厅副厅长余胜伟、省交通厅纪检组长张月斌、省旅游局副局长胡礼鸣、省粮食局副局长赵启玉各自参加对口职位面试评分;武汉大学教授、博导赵锡斌,武汉大学教师、博士刘重春,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曹海晶、副教授石丹林为专家评委;其他评委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及政协、人大常委、公选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等10人组成;
11月26日,《襄樊日报》公布考察对象公告(按综合成绩取前三名);
11月27日至12月3日,由市委直接领导和组建的4个干部考察组分别对4个职位的12名考察对象进行考察;同时对考察组全体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对考察工作和应遵守的纪律提出明确要求;12月5日,市委书记办公会听取考察情况汇报,提出原则建议;同日,市委常委会听取对考察对象的情况汇报,通过票决办法确定各公选职位人选;其中对属于政府组成部门的职位人选,向市政府党组提出任用建议;
12月14日至17日,按市委领导审查同意的《市直公选局长培训方案》,对4名公选局长及2名专职党委书记进行以干部任用制度、党纪、领导科学与行政管理及相关法律为内容的集中培训;
12月24日,襄樊市13届人大常委会第38次会议,依法通过对属于市政府组成部门的公开选拔人选的任命;
12月25日,市委领导对公选局长及4个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进行集体谈话后,4名公选局长到任。(湖北日报记者雷刚 熊家余 张胜利 张全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