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24日 星期二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中新百货 |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从巅峰到低谷——进口大片十年票房一路下滑

2004年02月24日 15:48

  从1994年引进的第一部进口大片《亡命天涯》开始,中国电影开始“亡命天涯”。

  1995年,在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的情况下,进口分账大片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而它对中国电影工业所产生的强烈冲击,在以后的10年里才日渐显现。

  这一年,在进口大片的刺激下,国产电影显示出回光返照式的勇猛。《红粉》、《阳光灿烂的日子》、《红樱桃》、《摇啊摇,摇到外婆桥》4部中国“大片”,在大片式的宣传运作与市场策略下赢得了票房的胜利。然而,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想走大片路线的国产片却陷入了窘境。到1998年陈凯歌的大片《荆轲刺秦王》票房与影评双失利为止,中国的大片之路终于在这位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第五代导演脚下走到了尽头。

  今天,中国每年的电影观众只剩下了一两亿人次,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电影观众是两百多亿人次。

  竞争的环境,先进的理念,抑或贫乏的口味,浮躁的情绪?回首10年风雨路,进口分账大片到底给中国的电影市场带来了什么?

  去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横扫世界各大电影节的史诗巨制《钢琴师》,本月20日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中国影院。这是10年来中国引进的进口大片中少有的艺术片。

  北京新影联院线经理高军告诉记者:“这片子我看了不止一遍,每次都能打动我。不管它的宣传怎样,这是一部金子般的影片。”

  市场惯出“偏食症”

  据了解,今年中影集团引进的进口分账影片除了《指环王3》这样的商业大片外,还有部分文艺“小片”。协助《钢琴师》发行的星美传媒公司表示,既然不期望这样的艺术片创造票房,索性不想在宣传上大做文章,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节约成本”。

  回想起大片刚进来的头两年真如洪水猛兽,每部片子动辄五六千万元。但是《泰坦尼克号》吊高了观众的胃口之后,大片的票房开始持续走低,如今一部大片能有2000万元票房就已经是大片了。原因可以想见的,无非是盗版冲击、观众分流、票房瞒报,外加媒体煽动的日渐乏力。

  宏大的场面、激烈的打斗、大牌的明星、叹为观止的电脑制作,进入第10个年头,进口分账大片似乎已经凝固在一个特定的商业模式上———惊险片、动作片、科幻片、娱乐片当道。“从整体上看,引进大片的片种比例失调,文化视野狭窄,品位不高,社会和经济效益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这样说。

  3个孩子、几招魔法,竟轻松赢得去年进口大片票房冠军。在2003年中影公司进口分账大片票房排行榜上,最受内地电影观众欢迎的是《哈利·波特2》、《黑客帝国2》、《黑客帝国3》、《海底总动员》等影片,其中港产大片只有充斥着魔幻动作和好莱坞式特技的《飞龙再生》硕果仅存,其余影片均为好莱坞出品。这让一些院线经理不免担忧:虽然院线的总票房暂时增加了,但是给中国电影市场惯成“偏食”的坏毛病,恐怕会得不偿失。

  从巅峰到低谷

  尽管中影公司曾强调“大片”不等于“高票房影片”,更不等于“好莱坞美国影片”,但是,在公众的印象中,“大片”仍然是高成本高票房的影片,甚至就是“美国大片”。检点一下这10年来的大片目录会发现,虽然也有欧洲片和香港片,但好莱坞的大片占了绝大部分。

  1994年11月12日,首部进口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在北京、上海等六大城市率先公映。《亡命天涯》在北京的票房并不理想,经过两轮只有200多万元的收入,但是它在全国创造了大片的第一个票房奇迹。

  10年来,进口大片的总冠军仍是1998年好莱坞的《泰坦尼克号》。耗资2.5亿美元的该片最后狂收了高达18.3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当年的中国电影总票房是14.4亿元人民币,《泰坦尼克号》占了1/5强。

  2003年,中国电影市场首次实践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关于电影方面的承诺,即进口发行20部分账片。导演张艺谋在评价此事时说,进口好莱坞片多了对我们不是坏事,因为他们每年也就那么几部提得起来的影片,进口多了烂片也就多了。

  谈到去年的大片发行,中影集团发行公司经理翁立有个遗憾,那就是中影引进的首部韩国大片《爱有天意》。在好莱坞的冲击下,这部被业内人士一致看好的影片目前票房仅有300多万元。“韩国电影在内地火了好几年,但它只有一部分碟片观众,进影院的内地观众好像对韩国片没有太大兴趣。”

  有数据表明,我国年人均看电影为0.2部,美国年人均看电影是5部;去年我国影院票房收入9亿元人民币,而美国是80亿美元。在票价居高不下的今天,在哪里看哪一部电影,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斤斤计较的问题。

  在大中城市,好影院除了环境的舒适,还包括最重要的SR、SRD、DTS等视听设备。擅长制造视听奇观的好莱坞大片毫无疑问地促进了中国影院的改造,而影院的改造反过来刺激了大片的票房。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有1.5万家影院。这些建于50年代至70年代的影院,如今大多已陆续被淘汰出局。目前我国还在运转的城市影院大概有3000家左右,这些影院大部分设施、设备较为落后。日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解读第21号令《外商投资电影院暂行规定》时表示,2004年全国标准的数字影院将达到100家。

  另一方面,美国大片也为中国电影市场调高了价位。1993年7月,北京上映的《英雄本色》票价6元;到了1995年4月,《真实的谎言》20~30元,最高票价是50元,双人座是120元。

  1998年中国的总票房还有14.5亿元,1999年陡降到8.4亿元,美国大片被停映5个月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2000年至今中国电影每年的总票房都在10亿元左右,相对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连续十几年保持年平均观众200多亿人次的辉煌纪录,中国电影真的只剩下一声叹息了。

  大片票房下滑考验中国影市

  春节前,好莱坞影片《丛林奇兵》拉开了今年分账进口大片征战影市的序幕,接下来,《怒海争锋》、《蒙娜丽莎的微笑》相继出场,而票房却一直波澜不惊。

  虽然即将上映《指环王3》和美国同步的《蜘蛛侠2》、《哈利·波特3》,汤姆·克鲁斯《最后的武士》也正待审查通过,但据业内人士分析,2004年的进口大片在整体势头上比2003年减弱了很多,这给一直靠进口大片支撑市场票房的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

  最近,一份针对北京市民电影消费习惯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62%的被访者表示爱看进口大片,从性别比例上看,男性多于女性;从年龄结构上看,以20岁至30岁的年轻人为主。而在观看大片的方式访问中,去电影院观看大片的只有41%。

  今年一开年,虽然好莱坞大片依然呈扎堆儿之势,但在部分影院小厅上映的“另类小片”,却以一种更舒缓平和的方式,来缓解现代人生活中的紧张压力以及看多了大片的审美疲劳。

  一向对进口大片艳羡不已的发行公司开始转移视线。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表示,观众已对各种商业类型大片倒了胃口,引进大片票房下滑就是最好的注脚。

  如此形势下,制作精良的艺术片更具市场潜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吴晓东

 
编辑:王艳红

          为防盗版 北京海关将销毁46部进口大片拷贝 (2003-11-27 09:57:14)
          进口大片独家引进机制被打破 华夏本月抢中影饭碗 (2003-06-10 09:39:33)
          进口大片再度登陆 《谍影重重》本周上映 (2002-11-19 13:45:52)
          打破区域增强竞争 进口大片发行方式改
          
调查显示进口大片提升上座率 中国观众论点各异 (2002-05-13 07:51:23)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