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20日 星期五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女子十二乐坊走红海外“另类民乐”还是民乐吗?
2004年02月20日 16:30

  昨晚,女子十二乐坊在商城剧院为上海观众带来了“另类民乐”最新节拍。乐坊“十二金钗”身着式样前卫的服装,秀色袭人地手持琵琶、笛子、二胡等,演出她们风靡日本的名曲《自由》和《奇迹》。强烈的视听冲击引出一片争议声,人们或惊叹或疑虑地相互询问——“另类民乐”还是民乐吗?

  虽然是日本旅游推介会的内部招待演出,大名鼎鼎的女子十二乐坊还是吸引了大批中外记者到场,更有闻风而来的乐迷们在场外苦等却一票难求。灯光下,12位精心装扮的女孩格外动人,站立在舞台上乐手和着节拍摇摆身体、随心舞动,倍添动感气息,而在强烈节拍和巨大电声的冲击下,古老乐器中传出了令人恍若初识的新鲜声音……这就是传说中的“女子十二乐坊”了,她究竟是民乐的“颠覆者”,还是“救世主”?

  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12个年轻女孩手持精致典雅的民族乐器,有二胡、琵琶、扬琴、古筝,时而穿插表演像独弦琴、莪芘、吐良等鲜为人知的古老乐器。但是,她们手中“民乐”的分量似乎太轻、太少,而西洋味儿又似乎重了些。

  对此现象,有专家认为,新民乐的崛起无可逆转,但是民乐改革的道路是否必须走“西洋化”、“通俗化”的道路呢?对此,青年二胡演奏家马晓晖认为,艺术标准和商业标准有各自不同的立场,有时甚至是相互仇视的。她说:“真正的艺术,不是包装出来的。包装为了流行,流行可以喧嚣,喧嚣制造焦点,可以捞取利润,但这一切很容易如昙花似秋叶稍纵即逝,因为缺乏真诚的艺术动因,再在商业的温床上蹦也无望催生新民乐骄子。”

  制作人王晓京说民乐走近青年要有新气势

  在制作人王晓京眼里,诞生于北京、在日本大红大紫的女子十二乐坊是一支成功的乐队组合,更是横跨古典和流行的商业音乐品牌。他说,把“女子十二乐坊”比作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形象大使”或者当代中国音乐在日本的代言人都不为过,因为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歌手或乐队能在日本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至于成立于2001年10月的“女子十二乐坊”一路走来在国内所引起的争议,王晓京并不回避。今年初女子十二乐坊在香港红馆连演4场,轰动之余也遭到某周刊具有侮辱性的“兰街”等“有色”字眼的暗讽。虽然主办方认为言者“丑化女乐,不尊重表演者,是对女乐及工作人员的伤害”。王晓京曾代表乐坊表示“愤怒和抗议”。而在中国乐界对“女子十二乐坊”开创的“二胡站着拉”、“服饰青春化”等新潮举动的微词早已有之。王晓京则认为:“老百姓喜欢才是硬道理,民乐要走近青年人,当然要有新手段、新气势。”

  中国民乐组合在日本走红,再从海外迂回到国内市场,王晓京承认,这种现象有一定“特殊原因”。首先,中国民乐的音乐风格和声音特色对日本乐迷来言是独具魅力的“熟悉的陌生人”,尤其日本人对二胡的推崇,决定了乐队以4把胡琴为主的建制;其次,以青春美少女形象主打的乐队品牌在日本发达的商业文化运作体制中有无数成功先例在前,市场基础和运作手法都是现成的。这两点在国内市场都不具备,他说:“在中国,人们的目光多数集中在演出形式上,而我们打动日本人的却是音乐本身。”

  来源:上海文汇报 作者:邢晓芳 葛瑜

 
编辑:王艳红

相关报道:中国“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走红 写真集预订火爆 (2004-02-19 12:04:07)
          女子十二乐坊在日引发中国音乐热 二胡俏销难寻 (2004-01-29 13:44:32)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