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13日 星期五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学者型作家曹文轩:“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2004年02月13日 16:36

  中新网2月13日日电 题:“墙内”开花“墙外”也香

  --与著名作家曹文轩一席谈 作者:阎晓红

  此间舆论一致认为,曹文轩是中国当代文坛中不多见的“学者型作家”。有评论说,作为北大教授、学者、作家、批评家的曹文轩,其文坛身份不仅是双栖的,而且是多重的。它们填补了中国文学当下格局中所空缺的东西。曹文轩的小说写作,小说艺术思考,有助于他文学研究基点的确立;反过来,其学术思考也提升了他写作的境界和方法。

  无疑,人到中年的曹文轩正处在人生的黄金季节:由作家出版社力推的其涵盖各类题材的十卷本文集反响甚好。与此同时,其海外的出版翻译著述也甚丰,台湾印刻公司、时报出版公司、民生报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他的七部作品。另外,他的《草房子》、《红瓦》都有韩文版、日文版推出。他还多次去古巴文联、墨西哥作家大学、巴西文学院做学术演讲。据介绍,《草房子》写于《红瓦》前,两部作品其实可合二为一看成是一个少年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成长史。曹文轩以此传达出了少年时代的生命感觉。

  尽管曹文轩被一些人称为“儿童文学家”,但他的写作定位并不拘泥于此。他说,自己是一种以孩子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形成一个独特视角的文体。在表达时,有一种温馨、纯净的感觉,还有一种时光逝去的淡淡忧伤。孩子的目光是清纯的,因此,每当他来到这一视角而凝视天下时,他会有一种受到洗礼的感觉。这些文字既可供孩子也可供大人阅读。曹文轩认为,如今的少年写作常常令人吃惊,它使他看到一个民族的语文水平忽然地、简直无法解释地提高了;他对未来中华民族的语文水平抱了极大的希望。他看到,对中国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反思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一个国家,能有那么多的人对它的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检讨,甚至发出极其锐利的言辞,使上下都感震动,都感心绪不宁,这实在奇妙。他不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哪一个国家也曾有过类似的壮观情景。他说,一旦有了这个意识,无论还有多少障碍,事情的结果都只能是美妙的。多少年后,我们可以将这一次自发的、心灵默契的“运动”看成是一次革命--语文革命。

  有报道称,当曹文轩去台湾参加其新书首发式并进行演讲时,台湾媒体报道其作品受欢迎程度时用了“风靡”二字。此前,其作品在台湾多次获奖,多次重印,台湾有不少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都以其作品为研究题目。曹文轩的作品既“迎合”大陆、台湾读者,同时又“取悦”了韩、日读者。期间究竟秘诀何在?曹文轩坦言,文学必须写一些永恒的东西,这是他一贯的思想,是谁也无法说服他放弃的思想。在他的心目中,那些真正的可以毫无愧意地接受“艺术品”称号的作品,是与时间和空间无关的。他必须寻找那些不容易断裂,不容易褪色的主题,那些常说常新的故事。他尊重读者,他从来不去耍弄读者或对读者进行挑衅,但他从来也不想去迎合读者。要问他的作品为什么会与语境无关,他想首先一点是自己的作品写了相通的东西,共同的精神,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情绪。他回避那些只属于一时一地的具体的特有的问题。

  最后,曹文轩又重申自己的文学主张:不凑热闹,不东张西望,不结盟,不圈地,不搞团伙(对在文学创作领域搞团伙尚可容忍,对在学术界搞团伙深恶痛绝)。当后面万马奔腾、风尘滚滚之际,他说自己会闪开让路。这既是为人的原则,也是为文的原则。完

 
编辑:金秋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