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11日 星期三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心路网 |
本页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学者陈思和:“崔冯”之争源于泛滥的传媒批评

2004年02月10日 09:58

  中新网2月10日电 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陈思和教授在今天的上海文汇报上发表文章《从<手机>炒作说传媒批评》。文章指出,伤害崔永元的正是泛滥的传媒批评——传媒界有意无意地利用《手机》做文章,或暗示或直接地把《手机》与崔永元联系起来,以制造出各种新闻引吸眼球。

  热映电影《手机》所引发的“崔冯”(崔永元与冯小刚)之争近日颇引人注目,京城某周刊记者对于央视名嘴崔永元的专访成为了这场争论的导火索。至于具体原因,则是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电影《手机》中那位并不怎样光彩的男主角与崔永元从事着同一职业——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而其主持的节目叫《有一说一》,与崔主持过的《实话实说》的节目风格和主持风格有几分相像。

  陈思和教授的文章没有评判“崔冯”双方的对错是非,却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传媒批评”。陈教授指出,作为文艺批评的一种新型形态,传媒批评在当代文学艺术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左右了文艺作品在市场和社会上的运行,以及文艺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沟通。

  陈思和教授所说的这种不严肃的“传媒批评”,对于“崔冯”之争这件事来说,乃是指一些传媒利用《手机》与崔永元大做文章,从而制造出一些低级趣味的传媒文字。

  通过对某周刊记者对崔永元专访的文本分析,陈思和教授指出,这位记者不仅是一般地提出问题,而是不断在制造话题,包括对冯小刚与刘震云的攻击性批评,也可以说是在诱崔永元一步步进入一个预设的采访圈套。陈教授说,在这样的氛围中,崔永元不可能从文艺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影片所存在的问题。

  陈思和在文章的最后称自己的文章无意对《手机》和崔永元之间的是非作出判,他只是借这个例子来说明当前传媒批评与专业的文艺批评之间的“区别”。他说,严肃的专业批评的缺席也造成了传媒批评的泛滥,比如至今也没见到一篇有见地的对历年贺岁片的艺术批评,也没有见到一篇对于冯小刚导演风格上的优点和缺点的击中要害的批评。他称这为当代批评家的悲哀和失职。

 
编辑:金秋

相关报道:崔永元激烈炮轰冯小刚:《手机》应该归入三级片 (2004-02-04 09:22:08)
          《手机》下月上映 葛优辟谣:我演的不是崔永元! (2003-11-24 09:37:47)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