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节晚会经典难见。唱主角的“相声、小品”板块,赵本山、范伟和高秀敏的《送水工》还算让人留下点印象,连重点推出的歌曲《老王》也远不如那首《常回家看看》。
其实,过年就是图个“乐”字,正如晚会开场时主持人说的那句大白话: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而使人不解的是,现在,逗人一乐的明星难得一见。难怪观众会说,多亏有了赵本山。明星远离春节晚会,也不见新人冒尖。办了二十年的春晚,现在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不妨拓宽一下我们的创作思路,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春”。我想到了“借外脑”。在今年的春晚上,比较得到观众认可的节目,几乎都是“拿来”主义。如爱尔兰舞之魂舞蹈团演出的“踢踏舞“,杂技《软钢丝》等,稍加包装,就成了一道可口的“美味佳肴”。
办了二十年的春节晚会,舞台灯光是一流的,就连第一次登上春晚的爱尔兰舞之魂舞蹈团也赞不绝口。但是一流的舞台并没有包装出一台经典的晚会。相比较而言,倒是春节戏曲晚会、文化部春节晚会每年都在进步。现在,除夕的那台春节晚会已成为全国人民每年期待的文化大餐,创作者完全可以从另外几台晚会中抽一些经典节目来丰富这台重中之重的晚会内容。像《变脸》这样的节目,每年都在变,缺少了新鲜感,也就失去了乐趣。记得有一年春晚,将各种戏曲中的绝活串联成一档节目,看得观众对传统戏曲赞不绝口。今年也有一个关于健康的节目———《阳光健身房》,远没有1998年范晓萱演唱的那首“脖子扭扭,屁股扭扭”的《健康歌》来得流行。看来,把社会热点和流行时尚结合的创作思路,以后的春晚还是可以借鉴的。
也巧,春节期间看了《同一首歌》的春节特辑《记忆中的歌声》,用电视画面将二十年的春节晚会进行视觉上的梳理,挑出每届晚会中难忘的旋律集中播出,唤起了我们对历届春晚美好的回忆,这是一个不错的点子,也使我们有了一个比较春晚的客观坐标。那时的电视画面质量和现在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歌声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像1983年朱明瑛的《回娘家》,1984年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以及1998年陈红、蔡国庆的《常回家看看》等,我想,只要一提起这些歌名,总会令人哼出那些悦耳动听的旋律。当然,听到这些歌曲更令人想起已故作曲家王酩,尤其是他与著名词人乔羽合作为春晚度身定做的那首《难忘今宵》,已成为春节晚会的一个音乐符号。所以,一台经典的春节晚会需要有更多名家的参与。
能够留给人们珍藏的回忆就是一种经典。今年的春节晚会没有赢得观众的喝彩,缺少的也正是经典。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吴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