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02月25日 星期三
站内检索
频 道: 首 页 | 新 闻 | 国 际 | 财 经 | 体 育 | 文 娱 | 台 湾 | 华 人 | 科 教 | 图 片 | 时 尚
  中新百货 | 短 信 | 专 稿 | 出 版 | 供 稿 | 产 经 资 讯 | 广 告 服 务 | 视 频 | 心路网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建行中行上市前景:重组后力求避免保持改革动力

2004年01月30日 16:16

  注资和核销不良资产之后,建行和中行上市的障碍已经基本扫清。

  事实上,这两家银行的上市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表现在国际各大投资银行对它们上市承销业务的竞争也正日趋激烈。市场估计建行IPO的融资规模可达50~60亿美元,中行则可能还要多于这个数字。对于萧条已久的各大投行中国部门来说,这显然是兵家必争之地。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1月13日报道,德意志银行已提出收购部分上市股份作为对建行具有信心的表示,当然其目的在于分享1.75亿美元左右的承销费。彭博资讯(Bloomberg)同日透露,德国总理施罗德亲自给中国总理温家宝写信,保举德意志银行为银行上市的承销商。《金融时报》同时称,德意志银行的举动将迫使其它投行效仿,其中包括花旗集团、汇丰银行与JP摩根。其中花旗集团也提出了类似要求,并获得美国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的帮助。摩根士丹利也在竞争者之列,而且被市场寄望颇高。

  这不是一般的承销业务。除了为建行上市承销本身可以获得丰厚利润之外,更为以后其他三大银行做承销业务取得某种“资历”。投行竞争的日趋白热化,也昭示着上市进程的进一步提速。

  然而上市的行动如此迅速,难免引起人们对两家银行上市动机的怀疑。

  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国有独资银行要实现真正的商业化是极度困难的,而上市由于引进了外来约束,确实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可行选择之一。但尽管如此,如果目标只停留在上市本身而不对银行治理结构进行切实的改革,仍然无法达到改善银行经营的目的。

  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也属此次银行改革的焦点。一般而言,重组上市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先引进战略投资者,对银行进行尽职调查,然后重组,最后才上市。这样做的理由在于,好的战略投资者如果不能在上市前了解银行的情况,就不敢在上市后进入公司。

  然而市场传言,此次战略投资者的选择很可能将是在IPO的时候同时买入银行股份,也即在零售之前进入,而最有可能的战略投资者事实上正是那些抢承销订单的欧美银行,比如说摩根大通、德意志银行和花旗银行。倘若如此,这种存在利益冲突的安排很容易招惹物议,而且显得急功近利。这些银行究竟将是真正的战略投资者,还是仅仅意在赢得利润丰厚的上市承销业务,也因此难免令人生疑。

  以上市为核心目的的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故事已在中国的舞台上演过多次,然而往往在上市融资之后即失去持续重组的动力,最终改革成效甚微。事实上,倘若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仍然在简单复制石油业、电信业的上市融资故事,即使注资改革的设计再玲珑精巧,仍难以摆脱虎头蛇尾的改革宿命。(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叶伟强)

 
编辑:闻育旻

更多精彩经济新闻:中新财经

          建行行长:今年完成股份制公司设立是重中之重 (2004-01-30 15:39:50)
          建行集资额将高达100亿美元 (2004-01-29 08:53:16)
          建行将在港美两地上市 集资额可能高达100亿美元 (2004-01-29 08:31:05)
          解读中行建行获注资:国有银行的最后“晚餐” (2004-01-13 09:43:10)
          建行上市有望筹资超50亿美元 国际投行跃跃欲试 (2004-01-13 09:38:53)
相关专题:中国财经媒体内容精粹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 1024*768 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