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京报评说:对“职业乞丐”应该怎么“治理”?

2004年01月25日 15:56

  中新网1月25日电 随着2003年下半年“收容遣送”制度被废除,代之以“救助管理办法”,各大城市街头的乞丐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北京青年报今天的一篇文章就探讨了职业乞丐该怎么治理的问题。

  文章说,应该说,在多数情况下乞讨行为并不招人喜欢,尤其是当有欺骗性乞讨存在,甚至有人强制利用未成年人乞讨而为自己牟利时,乞丐和他们的乞讨行为就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肮脏丑恶,其厌烦之情也就很难避免。但是,招人厌恶不是罪与非罪的判据,即使是多数人的厌恶,也不能成为禁乞的依据。因为国家是所有公民之国家,所有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在其具体行为未经具体审判而确认为非法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应该因其某一特定身份而被宣判为社会的异己者。同理,城市是所有中国人的城市,而不是所谓“我们”城里人的城市。因此,尽管乞丐的存在可能给城市的市容造成一定的尴尬,过于庞大和密集的乞丐群体,也容易引起对治安问题的担心,但无论城市的市民还是城市的管理者,也没有权力据此而把没有具体犯罪行为的乞丐群体作为“他们”而驱逐出城市,或城市的某个特别光鲜的局部。

  一个理性的社会必须提防个体情感上升为集体意志,更不能使其借助某种程序形成公共决策或法律意志。

  当然,面对乞丐群体中对社会秩序确实造成危害的现象,也不能束手无策、放任不管,只是任何措施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符合公平原则、尊重管理对象的权利为前提。比如近日有报道称,有关部门将探索对乞丐等城市流浪人群管理的新办法,其中的重点在打击组织、唆使流浪乞讨的“幕后人”,依法严惩诈骗、胁迫儿童乞讨者。这样的重点选择无疑是恰当的策略。针对具体人的具体违法行为,通过具体的司法过程进行打击,符合法治原则,也能够对遏制恶乞等不良现象有一定作用。也有城市以政府名义发出对市民的公开信,鼓励市民不向乞丐施舍,以断“乞讨致富”者的财路,也鼓励真正需要救助者走进救助站。这种号召虽然有违于我们一向鼓励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但在治理、减少乞丐的各种办法中,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一种。

  上述管理办法的效果估计都不如收容遣送或禁乞等强制措施明显,但又显然比强制措施更合理、合法。这种权力受到各种制约,却又必须寻求解决之道的两难,是中国在实现现代社会过程中越来越要面对的局面。政府在这样的两难中学习执政,公民在这样的两难中学习行使自己的权利,就是中国社会政治文明进步的历程。

 
编辑:赵莉

相关报道:上海市民最愿帮穷学生和老人 残疾乞丐乏人关心 (2004-01-14 15:14:47)
          为揭秘“丐帮” 南昌一大学生扮乞丐做社会调查 (2004-01-14 11:28:45)
          杭州拟处罚强讨强要者 (2004-01-12 19:14:20)
          广州乞丐走向集团化 称最烦同行、下雨和帮主 (2004-01-12 13:34:28)
          是谁操纵他们 记者镜头记录专业小乞丐生活(图) (2004-01-07 16:50:12)
          中国乞丐人数可能达到上百万 行乞不受法律保护 (2003-12-18 10:10:23)
          北京乞丐现状调查显示:乞丐收入高于“低保” (2003-12-02 09:03:27)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