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之夜,中国北京航天城。
当人们沉浸在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欢乐中时,一场激烈的太空鏖战正在这里静悄悄地展开。
23时30分,走进宽敞、明亮的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现代化指控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4块面积为48平方米的巨幅液晶光阀大屏幕,中间合二为一的两幅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世界版图,一个耀眼的红色小亮点拖着一条淡蓝色的轨迹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空掠过,正沿着黄河古道急切地靠近中国的版图。这个红色小亮点就是已经在太空正常运行了近百天的“神舟”五号飞船轨道舱。
2003年10月15日9时零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在环绕地球运行了14圈飞临南大西洋海域上空时,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对飞船及时、准确地发出返回指令。16日凌晨5时36分,返回舱与轨道舱进行了分离,返回舱顺利地执行了返回指令,载着航天员杨利伟在内蒙古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轨道舱继续在太空按预定轨道运行,完成后续空间科学实验。
担负着“神舟”五号轨道舱长期管理任务的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毕业的博士、硕士和学士,他们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在他们的严密组织和精确控制下,先后对“神舟”五号轨道舱进行了多次轨道维持和飞行模式转换,累计对轨道舱注入数据300余帧,发出遥控指令1000余条,完成了在不同飞行控制模式下预定的各项有效载荷实验。经过对“神舟”二、三、四号飞船轨道舱长期的跟踪、控制与管理之后,他们已经掌握了对飞船轨道舱实施长期管理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今天晚上23时50分,他们将对“神舟”五号轨道舱实施第5次轨道维持。
在指挥调度台前,中心主任席政正在组织技术人员监视着轨道舱的运行状态,判断分析各测控站传来的数据,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应急预案,适时对轨道舱进行控制。“每次坐在这个位置上就像是上了战场一样,作为地面飞控人员,必须做到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是他多年从事航天测控深切的感受。
23时45分,轨道舱飞临测控站跟踪测控弧段。这时,坐在操作控制台前的飞管室主任刘俊泽一边注视着大屏幕上不断跳跃的数据,一边检查核对几位技术人员的计算结果,随时准备向在太空中运行的轨道舱发出控制指令。为了做好“神舟”五号轨道舱的长期管理,他已经在机房里度过了许多个不眠之夜。
23时50分,“注入数据发出!”,直接面对轨道舱“发号施令”的是飞管室副主任杨震。这是一位1997年毕业的研究生,在轨道舱的长期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每次对轨道舱发指令时,他都做到分秒不差、准确无误。
在新年零时钟声敲响时,大厅里传来了各测控站此起彼伏的报告声:“数据注入成功,轨道舱运行正常!”
顿时,指控大厅里欢呼雀跃。(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唐文俊 于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