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8日电 《瞭望》周刊日前刊文称,就业压力已迫使中国高校反思多年来因循的办学模式。文章称,这种模式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变革。
在近年的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专业之间就业差别十分大,一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可能怀揣好几份用人单位的意向单,而一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则可能奔波数月仍无着落。
针对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相脱节的情况,中国教育部去年连续发文强调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
《瞭望》的文章认为中国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更具前瞻性。文章援引东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李鑫的话说,学校“坚持不为教师设专业,也不为教学设备设专业。”他说,东南大学是通过对产业前景的预测,并结合不同区域对人才需求的形势及特点调整专业结构的。
文章还认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日益缩短与社会需求的距离。文章举武汉大学为例,称该校实行的弹性学制、完全学分制、创新学分制、主辅修制等,在增加学生的择业机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高校的就业工作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章称高校主管学生就业的机构已从最早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变成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文章最后说,办学者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现都在不断地适应市场,并日益形成了一种“面向现实的就业意识”。(原文作者:周大平)
相关链接:
周济对2004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表示乐观
中新网1月6日电 中国教育部长周济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对2004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
周济认为,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三大障碍已得到初步改善。
他说,一是国家已建立起就业服务体系、就业信息体系等,就业体制在不断完善之中。二是大学生的心态更加成熟,而且国家也在引导他们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三是教育阵线内部也已对教育模式、教育体系等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的相关调整。
据悉,中国教育部去年连续发文强调各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坚决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教育部强调一些高校“只管招生不管就业”的观念应发生转变。同时,教育部还要求各高校及时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教学,迅速地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周济说,2004年的高校毕业生将达280万人。他透露,从现有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形势比去年同期形势更好。
周济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引起政府及社会的高度关注。他指出毕业生的就业将是今后全国教育界的重要工作任务。
据悉,去年共有212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进入就业市场。据教育部去年9月公布的数据,该届毕业生的签约率已达到了70%,实现了既定就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