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鸿章
上世纪五十年代,有过一个生产大跃进的神话,其标志式的名言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正是凭着这个“胆”,各地亩产“万斤稻”、“十万斤薯”就从地里“长”了出来。这种弄虚作假的浮夸风,已成历史的笑柄。不想,过了半个世纪,这“大跃进”竟有了新版本,只是主角由代表物质的“稻薯”换成了体现精神的“文凭”。
虽说,“稻薯”与“文凭”为两类不同质之产品,但其大跃进规律却与“人有多大胆”一脉相承。比如,小学文化的人却拥有本科文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竟有一张研究生毕业证书,原本斗大的字也不识几个者,居然成了“大专”……没有学问却拥有高等级的“文凭”,自然要闹出某官连秘书起草的讲稿也念不清楚,作批文更是句读不分错字连篇,作自我小结请“枪手”代劳之类的笑话。最典型的当数报纸披露的某地教育局长孙爱玲,为弄到一张本科文凭,从师范专科毕业(正规大专)报读在职本科班,但作业和毕业论文均指派下属完成,如此自然不学无术,以致向中小学教师作报告错别字连连,令台下1000多名教师啼笑皆非,被鄙称为“错字局长”。
“文凭”与“学问”不能划出等号。就算真个大学毕业,但写份求职信不知所云,写张借条亦要三易其稿者也不乏人,况乎这学问毕竟要凭刻苦和时间作出来,其中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年逐月积累消化的过程,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是靠着“人有多大胆”式的大跃进能“长”出来的。试想,成天价想的是“文凭”,混的是“文凭”,拿着“文凭”谋官求职跑动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心思和功夫去作学问呢?再说,文凭与才能更不划等号,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没有大学文凭,著名桥樑专家林元培只有中专毕业,温州大批企业家百分之七十以上没文凭却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等等,靠的是超凡的才能,而不是别的。
买文凭混文凭的行径所折射出来的社会问题,沉重得让人笑不起来。某些有权有势者,可凭其权势混文凭;善于钻营者,可凭其钞票买“文凭”,而某些高等学府也投其所嗜,开起“文凭”生产工厂,在这片“净土”、“圣地”上,赫赫扬扬做起“权学”交易,使“文凭”沦为商品,连巨贪胡长清这么大的官都要弄个北大假文凭……正如一家权威媒体揭露的:“买文凭混文凭泛滥成灾。”文凭“大跃进”也即成型。
何以如此?买文凭混文凭其始作俑者,大概与社会上盛行的谋官求职非“文凭”不可有关,与世风日下有关,亦即形而上学的“唯文凭论”,导致“买、卖、混”泛滥;道德底线的崩溃,导致以耻为荣。“买混”与“生产”二者伴生,相类相从,“大跃进”便与日俱兴,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有专家指出,混来的文凭比买来的文凭危害更大。说的也是,老百姓不会去探究“先有鸡还是先有鸡蛋”的奥秘,也不需去求证“生产决定流通”,还是“有需求就有供给”的理论,只看到真真切切的“人有多大胆,手有多大文凭”的滑稽。
话说回来,应当承认,也确有一部份脚踏实地的人,本来学问不多,文凭不高,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学习,或去高等学府进修深造长了学问,取得了与“学问”等值的“文凭”。至于那些装斯文、追风雅、图出仕的人,没有学历不要紧,胸中无墨也不用急,只要改弦易张,就可得偿如愿,如此方大有益于社会,不欺世盗名,遭人讥笑。
倘若要叫“人有多大胆,手有多大文凭”的“大跃进”绝版,只要把人的道德水准来个提高,成立“文凭打假办”专门机构,堵死生产源头,截断流通渠道,大抵可以见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