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中青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推进三个还原

2004年01月11日 11:44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就是要推进国有经济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因此首要的是要解决资本、企业、人的社会性质问题,也就是实现由国有资本向社会资本、由国有企业向社会企业、由机构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由国有资本还原为社会资本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集中于国有资本,关键是国有资本能否真正市场化。国有资本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资本,它虽然保留了资本的一般属性,但却抽象掉了资本的本质特征,使之成为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特殊资本。比较可见,一般资本与国有资本区别在于:其一,资本的本质在于增殖,而国有资本并不以增殖为惟一目的。马克思定义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生来就是为了赚钱,增殖是资本的内生动力。这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资本一般的内涵。而国有资本则并不是为最大限度增殖而存在,由于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因此它同时兼顾了经济目标和社会公共目标,并且在有些情况下会以牺牲经济目标来满足公共目标。这就使得国有资本失去了资本固有的增殖冲动,同时也相悖于资本的本来意义;其二,资本的生命在于流动,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资本的价值,“资本运动是资本的惟一存在方式”。而国有资本的流动是受到限制的,即便是股份制改革后的企业也存在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的问题。其三,资本是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的,资本与市场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资本只有在市场中才能真正“显灵”。而国有资本恰恰是远离市场,往往冻结在国有企业之中,保留在所有者手上,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牢牢掌握了资本的所有权。其四,资本是可交换和可交易的,在资本市场上,不同资本间的自由转换,既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资本的运动过程。而国有资本的交换和交易则是不完全的。

  国有资本这些有悖市场、有悖资本规律的特点,决定了其在资产化后的进一步强化。所以,当国有资本蛹化为国有资产以后,这些有别于资本一般的特性就成为阻碍其市场化的关键所在。因此,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首先解决国有资本特殊向社会资本一般的复归。解决这一问题,重在恢复其资本的本性,或者按资本的规律来推进国有资本的市场化。惟有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资产有效经营问题。

  由国有企业还原为社会企业

  企业是什幺?在现代经济学给出定义之前这一直作为“黑箱”而存在。在科斯那里,企业是对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企业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阿尔钦和登姆塞茨提出企业是一个班组,这是因为生产需要由多人联合完成;阿罗则认为“市场失灵”使得企业有存在的必要;20世纪80年代关于企业存在的理论又发展为:企业形态是使得契约不完全条件下的交易费用和代理费用最小化等等。这些关于企业的著名论断,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国有企业的存在。

  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循着一个特殊的轨迹发展的。它的存在有其特殊的历史内涵。这里,我们同样可以提问国有企业为什幺存在?如果说,现代企业是市场的内化和交易费用的节省,那幺,同样可以讲,在传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把社会内化于企业,是社会成本的节约。为什幺国有企业是社会成本的节约而不是交易成本的节约?因为国有企业是以非市场原则为前提的。在我国原有体制下,国有企业内部不存在市场交易行为,企业间的市场交易也是有限的,生产由社会统一组织和指挥,个人仅占有自己的劳动力,并按劳动量从社会领取消费品。这种社会生产曾被列宁比喻为一个大工厂,企业是工厂里的一个车间,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准确地讲,国有企业不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更不是“市场失灵”所致。就国有企业的单一生产性而言,企业是一个班组的观点倒有几分相近。

  国有企业是社会内化,同样也可以讲国有企业是政府职能的替代。说国有企业是“企业办社会”,比较真实地揭示了国有企业的本质。国有企业是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是截然不同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解决国有企业的性质问题,即从国有企业的特殊转变为社会企业的一般。这样国有企业才成其为真正的企业,并具有企业的一般性特点:1.企业是出资人的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并拥有法人财产权;2.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担风险;3.企业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并依此来组织资源;4.企业根据有效管理来组织并根据竞争需要来选择;5.企业以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为动力并形成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国有企业恰恰是由于把企业的这些一般性特点扭曲了,才导致企业性质的变异。

  把国有企业还原为社会企业的更深一层意义还在于,必须遵循企业运行规律竞争和发展并做到优胜劣汰。而这一过程完全取决于市场意志而不是行政意志。可以想象,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国有企业改革就会减少许多人为性和体制性障碍,并且改革才会真正成为企业的自主行为。

  由机构人还原为社会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是通过“一纸定终身”式的制度安排和高度福利化的利益机制,把人完全机构化了。这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发挥,使人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企业自然要对每个人承担起无限责任,这种责任包括生老病死等诸多方面。正因为如此,国有企业形成了人力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的现象。由于长期以来,人员不能合理流动,需要的人进不来,不需要的人走不掉,能上不能下,造成国企人员的严重臃积,加重了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既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也严重地阻碍了改革的进程。国企改革重要的是要把过去“机构化”的人解放为“个性化”的人,并由“单位所有制”还原为社会自由人,给人的个性发挥以极大的施展空间。人的解放的根本是劳动关系的解放,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成为一个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劳动力的“自然人”,这是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这一还原过程可以探索多种方式,在企业改革的实践中,就存在着由国家和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按工龄年限,以一定比例支付给国企职工,与其有偿解除劳动合同,从而一次性转换“国有企业职工”身份。这种做法的意义在于:1.通过“有偿解除劳动合同”,重塑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即按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规范重新确立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契约关系,并把这种关系建立在法律和市场的基础上;2.从根本上改变国有企业的职工“包养制”,解决职工对企业终生依赖的问题,从而减轻企业办社会的负担;3.重构企业的用人机制,并根据经营需要和利润最大化目标决定用人方式和用人结构;同时,员工也可通过市场自由选择就业。4.更重要的是使国有企业中的劳动者,从机构的禁锢下解放出来,由机构人变成社会人,由企业人变成自由人,这是一个重大转变,这为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选择创造了条件。(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白津夫)

 
编辑:闻育旻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