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红楼梦》自1987年播出至今已近20年,那一首首委婉细腻的插曲也成了经典。本月17日,中国电影乐团将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红楼梦》全版主题音乐新年特辑音乐会”,成为了人们对电视剧《红楼梦》继“剧重播”、“人重逢”、“戏重拍”后的第四“重”关注———“曲重听”。日前,《红楼梦》音乐的创作者王立平接受了记者采访,再诉红楼情怀。
重拍:《红楼梦》是个“雷池”
据了解,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将于今年下半年重新开拍。当年的“探春”东方闻樱曾表示新版的制作水准超越老版不成问题,但音乐却是一个迈不过去的坎儿。王立平则认为,《红楼梦》可以再拍1000遍,但严肃审慎的态度非常重要。“老版尽管有欠缺之处,但影视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在当时是审慎的、精心策划的,体现了那个时代最大的努力。再拍就要各方面有提高,有不同。《红楼梦》是个‘雷池’,老版拍的时候就曾惊动整个影视界、红学界,顾问队伍也是囊括了当时红学界最具权威的精英。作为作曲,那四年不敢说天天捧着《红楼梦》读,但它确实每时每刻都折磨着我。我想用全部的心血和努力竖一道高墙,让后人们听音乐时感受跨越之艰难,但我相信将来肯定有人超越我。《红楼梦》重拍是很难的,不可擅动,不容亵渎,要有客观虔诚的态度,甚至要付出曹雪芹先生那样的专注和汗水。我不会再重写红楼梦的歌曲了,因为在当初写时我就已经倾尽所有,不是不想写,是无法再写。《红楼梦》音乐不是我凭空想象的,而是在书中苦寻而得,在我心里,曹雪芹如果是作曲家也会这么写。所以我不会参与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制作。”
重播:红学的再次普及
2003年《红楼梦》在央视重播并成为热播剧目,王立平深感欣慰,“《红楼梦》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是医治现代社会浮躁之风的良方,重播是一股健康清新的风,让人们再次体会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多年来人们如此地喜爱《红楼梦》,说明它广泛的社会基础。很多红学家都曾在研究上推动红学的发展,但真正的大普及就是电视剧《红楼梦》的播出。自电视剧诞生以来每年都在重播,最近的重播收视率也是最高的。电视剧相对于红学经典,你可以说出它的100条缺点,但不可否认它对于书的弘扬是空前的。”
重逢:终身难忘的合作
20年后,创作人员重游大观园,相聚《艺术人生》,王立平体味到对《红楼梦》的热爱仍然是凝聚大家的力量,“当时最主要的演员是一集给50元,导演70元,我的最高,200元。当然谁都不会后悔。”提到当年的合作,王立平对于导演的支持感激不已:“王扶林给了我音乐创作最大的自由、最充分的理解,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争执和歧见。所以我要强调,导演对作曲家的理解和信任是在影视中发挥音乐作用的重要前提。第一次谈话,我跟导演说,你先别说,先听听我的想法。等我说完,导演立马说‘就按你说的办’。像《葬花吟》一段我写了6分钟,当初没有哪部电视剧的插曲能这么长,这画面怎么配也给导演出了难题,但导演没有丝毫的改动。”
重听:换了乐队和主唱
对于正准备的音乐会,王立平的话却并不多:“还是选用《红楼梦》中的歌曲和乐曲,与电视剧的配乐相比,混合乐队换成了民乐队。当初的演唱者陈力早移民加拿大了,现在由郑绪岚独唱。她唱过我很多歌,《太阳岛上》也是她唱的。”音乐会上,王立平也不仅仅是艺术指导,“我从前期策划构想到演出一直参与,每次主持人都会现场发问,快成了固定的节目。只要有人愿意听下去,音乐会应一直办下去,但音乐会毕竟是高雅的艺术,是很奢侈的文化享受,能走进剧场的人还是少数。我一直反对把音乐会冠名为‘王立平作品音乐会’,能够与《红楼梦》这本巨著‘并列’已经很荣幸,相对于《红楼梦》的历史而言,我们都是长河中的一小段,我不敢贪天之功。”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赵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