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形式,常作为机构或团体用来陈述自己的打算、征集物品等的一种文体形式,而登在报刊上。但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名人用其或明志或表态或自律。现撷取几则现代名人写启事的故事,以飨读者。
毛泽东的“征友启事”
一九一五年秋天,长沙各地的重要学校都收到了一份署名“二十八画生”的“征友启事”。启事的内容是结交对救国工作感兴趣的青年,特别提出要能面对艰苦,有决心直到能为国牺牲。这个“二十八画生”就是毛泽东,因为“毛泽东”这三个字的繁体加起来总共二十八画。
在当时比较闭塞的长沙,这种征友启事一般人很难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这个启事是为了找女学生谈恋爱。因此应征者寥寥无几,只收到五六个人的回信,其中有李立三和罗章龙等。
章太炎的“征婚启事”
有“国学大师”之称的章太炎,二十六岁时,虽未娶妻却纳王氏作妾,这在当时是可以的。王氏替他生了个女儿。其后不久因病去世,章太炎便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启事”,其中提出的条件是----一、以湖北女子为限。二、要文理通顺,能作短篇文章。三、要大家闺秀。四、要出身为学生,双方平等自由、互相尊敬。五、反对缠足女子,夫死可再嫁,不和可离婚。从这则“启事”可以看出,在清末民初那个封闭、保守的社会,章太炎不愧为开新风气之先的大师。
刘半农的“粗话启事”
一九一一年,新文学倡导者刘半农,有次为了编一本“骂人专集”,便在《北京晨报》上刊登了一则“启事”,公开征求各地骂人方言。语言学家赵元任看到这则启事后,一时兴起跑到刘半农那里,用湖南、四川、安徽等地方言把刘痛骂一顿。稍后,周作人也来用绍兴土话对刘半农大骂,尔后扬长而去。后来,刘半农去教室上课,又被粤、宁等籍学生用土话数落一番。一连几天,刘半农处处挨骂,被弄得哭笑不得。
萧楚女的“楚女启事”
一九二二年,中共派萧楚女去四川开辟工作。他应邀担任《新报》主笔,几乎每天都以“楚女”之名发表文章。由于他文笔俊逸,逻辑性强,很快名声大振。有的青年猜他定是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于是一封封求爱信雪片般飞到编辑部。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发生,萧楚女只好在报上登上一则启事:“本报有楚女者,绝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
蔡元培的“三不启事”
一九三五年,教育家蔡元培辞去二十三项各类兼职,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但每天请他题字写书和求职拉关系的人仍然络绎不绝。为了专心治学,蔡氏特地在报上刊登了“三不启事”:一不兼职、二不写稿、三不介绍职业。如果以“重视人际关系”的现代人眼光来看蔡元培的这个“三不启事”那简直是“不通人情”!
邓散木的“款客启事”
邓散木,学名邓世杰,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书法篆刻家,以南邓北齐(白齐)之誉而卓立艺坛,名扬海内外。抗战初期,邓散木在上海多次举行作品展览义卖,并把所得款项全部献给国家,支持抗战,一时声名鹊起。这使得一些团体和头面人物常给他送上请柬,有的请他去赴宴,有的请他演讲,有的向他求书,来来往往,教人生厌。邓散木不仅把这些请柬一一撕了,而且还在自己的“厕楼间”门旁贴上一则“款客启事”:“去不送,来不迎,烟自备,茶自斟。寒暄款曲非其伦,去、去、幸勿污吾茵”。自此之后,那些无端的打扰也就少了。
黄永玉的“卖艺启事”
画家黄永玉年过七十,为人爽朗而风趣。他家的中堂左壁,也可见“启事”一则:“一、热烈欢迎各界男女老少君子光临舍下订购字画,保证态度和蔼可亲,服务周到。二、价格合理,老少、城乡、首长百姓、洋人土人不欺。无论题材、尺寸,均能满足供应,务必令诸君开心而来,乘兴而返。三、书画一律以现金交易,严禁攀亲套交情陋习,更拒礼品、食物、旅行纪念品作交换。钞票面前,人人平等,不可乱了章法规矩。四、当场按件论价,铁价不二,一方既出,驷马难追。纠缠讲价,实时照原价加一倍。再讲价者放恶狗咬之,恶脸恶言相向,驱逐出院。”作为中国文人的一分子,书画家从羞于谈钱到公开告示,以钱换画,以书易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
(香港大公报、作者: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