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媒体指2003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三大观念转变

2003年12月19日 13:30

  中新网12月19日电 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就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但经多方努力,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了70%,实现了不低于2002年同期水平的预定目标。今天的《人民日报》刊文指出,比取得成绩更为重要的一点是,2003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几大转变。

  文章指出,这些转变体现为人们业已认识到以下三点:一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二是随着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毕业生就业情况应成为衡量高等学校的重要标准。三是随着就业大环境的变化,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文章继而对这三点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长期性,文章说,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情况下,大学毕业就意味着参加工作,并不存在毕业生就业问题。而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超常规快速发展,2002年高校在校生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列为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中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就业工作总体严峻的形势将持续存在,将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难度。

  文章指出,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给人们的另一大启示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质量、结构、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地方。

  从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上看,高校过于强调学科标准、知识灌输、静态评估,对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学生难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学科结构上看,专业划分、招生结构和教学组织过于僵化,缺乏应变性。这就要求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文章称大学生还应从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中体会到自身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一些大学毕业生期望值过高,一心想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和岗位就职,不愿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去。事实上,与前些年相比,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环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的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广袤的西部地区和基层却急需大量人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到最需要的地方成就一番事业。

  文章最后呼吁各高校应顺应就业大环境的变化,加强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与市场经济体制、与大众化高等教育相适应的择业观和创业观。(记者:丁伟)

 
编辑:金秋
相关专题:中国高校毕业生遭遇就业难题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