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县长的诞生:中国首次公推公选县长的竞争故事

2003年12月17日 15:20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孟铁林和朱光亚,虽然互为“对手”,却共同有幸参与了中国第一次“公推公选”县长的竞争

  记者/李楠(发自江苏沛县)

  12月12日之后,江苏省徐州市下属的沛县空了几个月的县长办公室将迎来它的新主人。不出意外的话,它将属于孟铁林。

  今年7月份,原沛县的县委书记往上走了一步,被调往无锡市担任副市长,之后县长邹徐文开始主持县委的日常工作。两个月以前,邹徐文出任县委书记,空缺便传递到了县长职位上。

  从12月4日开始,江苏省委组织部对推荐现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孟铁林为沛县县长候选人的决定进行了公示,公示过程历时7天。公示说:“经省委组织部部长会议研究决定,并报省委同意,拟推荐孟铁林同志为沛县县长候选人”。

  公示、由人大常委会任命为代县长、在明年年初的沛县人代会上经选举“转正”,这一系列过程与其他干部任用程序没有什么区别,但孟铁林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作为县长候选人的产生过程,他和即将在金坛市上任的代市长吴晓东一样,是经过“公推公选”产生的。

  39岁的孟铁林和38岁的吴晓东,有幸成为中国第一批经“公推公选”产生的县(市)长候选人。

  暗中的对手走向明处

  徐州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宋余东负责此次“公推公选”活动的全面宣传和文字材料的准备工作,事实上担当了徐州方面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他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在沛县县长出现空缺后,市里已经开始按原来的方式酝酿新的人选,即主要领导小范围讨论,经过平衡确定一位新人选后,报江苏省委组织部批准备案。但是,徐州方面突然接到省里的通知,将沛县县长拿出来作为“公推公选”试点。

  宋余东告诉记者,即使没有“公推公选”,孟铁林也是徐州市方面纳入考虑的沛县县长人选,而且希望很大。

  领导圈定的范围当然不会限于一个人,据悉,在沛县原领导班子中排位第三的副书记兼纪检委书记朱光亚也是被领导考虑的人选之一。据朱光亚自己说,沛县各方面都有希望他接下县长职位的呼声。

  如果没有“公推公选”,沛县县长也可能会是孟铁林和朱光亚两人中的一个。在10月中旬徐州正式启动“公推公选”之后,二人都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对原本是暗中的竞争伙伴走到了明处。

  谈到参与的动机,二人回答一致 首先,作为党的干部,响应和支持组织的决定是一项政治任务,另外他们都表示更喜欢做实实在在的经济工作,县长的位置更能发挥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孟铁林此前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市长联系分管行业,朱光亚则在沛县分管纪检、教育和计划生育等。

  沛县县长是个处级干部,所以报名竞争的门槛被设定为副处级,范围限于徐州市各区县,加上大学学历、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等硬条件的限制,全徐州800名左右副处级以上干部,符合报名条件的只有86人,实际报名人数为70人。

  由于“公推公选”的是未来的沛县县长,来自沛县的报名者就格外引人关注。70人中只有2人来自现任的沛县干部队伍,一位是朱光亚,另一位是沛县的一位副县长。

  也有人放弃参与的机会,现任沛县常务副县长王锋就是其中之一。有人私下里认为,王锋如果参加竞争,也会成为县长职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一是因为他现在的位子,接任县长丝毫不出人意料 “公推公选”出来的金坛市市长的人选就是该市的原常务副市长。

  “公推”过关

  逐鹿者们需要越过的第一道门槛是“公推”。“公推”又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召开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全体大会,800人投票推荐出12人;然后再由徐州市全体副厅级以上干部投票从12人中推荐出6个候选人。孟铁林和朱光亚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前6名。

  孟铁林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在第一轮800人投票中得票超过了半数,领先第二名150多票。

  在沛县县长的最终人选确定之前,若干次推荐和考核的成绩都没有对外公布。宋余东告诉记者,之所以不正式公布成绩和具体的程序安排——是组织部门担心出现拉选票等非正常情况。但这也导致了对于每个参与者的得票数和成绩存在不同的说法。记者在采访中就听到过关于孟铁林得票数的不同说法,也有关于程序尚不完全透明的议论。

  孟铁林说,丰富的工作经历对他在两轮民主推荐中脱颖而出起了很大的作用。39岁孟铁林在出任徐州市下辖的新沂市副市长时,只有29岁。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他频繁地调转岗位,分别在徐州市所属的四个县市和一个区工作,有多次在一个位置上没有做满两年的经历。

  孟铁林说,由于工作过的岗位多,认识和了解他的人就多,徐州所有副处级以上干部中,他至少认识一半。他自称工作永远追求最佳,且为人坦诚,虽然得罪过不少人,但对他评价高的人占了更大的比例。

  44岁的朱光亚在这方面也不示弱。这位副书记丝毫不介意拿自己和孟铁林作对比,他说1992年孟铁林在徐州团市委提到副处,虽然比孟晚了一年,但当时他是给徐州市委常务副书记做秘书,感觉上级对自己更为重用。9年为两任市委副书记做秘书的经历让朱光亚有更多接触方方面面干部的机会,所以朱光亚认为,在资历上,自己一点也不输于孟铁林。

  “公选”过关

  经过两轮残酷的“公推”票选,接下来迎来“公选”。在70名报名者中筛选出来的6个人被组织部门安排到沛县进行了将近一周的驻点调研。然后被要求在一天里写出一份调研报告,题目为《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富民强县进程》。

  对于沛县的情况,已经在当地担任了两年多副书记的朱光亚无疑了解得最为充分,而且他说自己是“写材料出身的”,对于这个题目成竹在胸。规定写作时间是10个小时,他只用了6个小时就完成了一份6000余字的报告。

  孟铁林虽然没有在沛县工作过,但他说,自己在副秘书长的职位上,能接触到徐州全面的情况,写调研报告也不成问题。他在报告中为沛县总结了5个方面的优势。

  调研报告的写作在“公选”阶段的100分中占30分。据朱光亚说,他的调研报告得分最高。

  “公选”的第二个环节是发表竞职演讲和答辩,同样占30分。6人依次面对台下的100多名听众发表10分钟的演说,规定题目是《如何开拓沛县经济工作的新局面》,演讲结束后,6人还要分别回答来自评委和观众的提问。100多名听众主要是来自徐州各方面的干部,其中来自沛县的代表占了1/3,他们还承担了为6人进行民意测评的工作,民意测评占了最大的比重,40分。

  孟铁林在演说中毫不客气地对沛县目前干部中存在的惰性和依赖思想开火,批评的味道很重,以至于答辩结束以后,有些领导过来提醒他以后要注意说话的方式。而朱光亚显然考虑了台下1/3来自沛县听众的情绪,他的演讲是最温情脉脉的。

  在这一环节中,不能不提到冯其谱。冯其谱和孟铁林一样,现在也担任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他在答辩中表现最好,得分也最高。他的最终成绩超过了朱光亚,并取得了进入徐州市32名全委会委员最终票决的资格。

  “公选”结束以后,又有3人被淘汰,孟铁林、冯其谱、朱光亚进入了江苏省组织部门的考察视野。朱光亚不知道因为何种原因没有通过考察,孟铁林和冯其谱则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的程序在徐州市委全委会会议上接受票决。结果,孟铁林得了24票,冯其谱只得到了8票。

  在完成上述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后,沛县县长候选人正式诞生。

  中国特色的进步

  在采访朱光亚时,记者从他的言谈中明显地感觉到他的自信和对获胜者的不服气,但另一方面他又表示了对结果的接受。这要归功于“公推公选”程序的事先设定与切实地被执行,失败者对程序的尊重延展为对结果的尊重。

  作为失败者的朱光亚将这一次参与经历看作了一笔财富,他对自己的表现非常满意,“如果没有这次‘公推公选’,别人老是认为我是因为给领导当过秘书才被提拔的,但事实表明,咱是真正优秀的。”他自信地告诉记者,在他担任沛县纪委书记期间,他本人在全县的干部测评中排名第一。

  真刀真枪的较量也让胜利者对自己的胜利坦然,孟铁林说,他干工作一向追求最优秀,在四县一区工作时,他分管的工作大多都是全徐州第一。2001年8月至2002年12月,孟铁林担任睢宁县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纪检、城建、信访等工作,在那段时间里,他的工作力度非常大,先后把6名科级干部送进了监狱,当地反应很好。

  需要注意的是,“公推公选”仅限于党内推荐的阶段,产生的候选人仍然只是一个,并没有给沛县的人大代表在其后的选举中留下太多空间。

  不过,即便如此,加强党内推荐过程中民主参与程度的意义仍然不容忽视。

  “经过‘公推公选’产生的干部,在上任后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会比较有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像上级直接派过来的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沛县杨屯镇党委书记张小英这样认为。

  采访中的一个细节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沛县县委组织部研究室宋余东主任帮忙联系孟铁林时,孟在电话中要求宋余东转告记者,尽量不要问一些“幼稚”的问题。因为有些“幼稚”的问题他不好回答,也不是他本人能够回答得了的。

  孟铁林的潜台词是,涉及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必须放在中国的大背景下去看,社会的进步总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第46期)

 
编辑:余瑞冬

相关报道:中国第一位“公推公选”县长在江苏沛县产生 (2003-12-17 07:53:10)
          中共江苏省委决定公推公选两县(市)长推荐人选 (2003-10-21 14:47:56)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