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申城风景线:“另类海归”在上海的幸福生活

2003年12月07日 09:59

  中新社上海十二月六日电题:“另类海归”在上海的幸福生活

                 中新社记者孙璐

  出国留学,曾被称为一个时代的故事。不断有人出去,不断有人回来,随着回来的人越来越多,这个群体被冠上了一个有点暧昧的称呼——“海归”。据记者了解,目前上海已经成为“海归”的首选地之一,不少颇具代表性的“另类海归”更是过上了安家申城的幸福生活。

     “重量级海归”沪上逞风流

  五位来自美国匹兹堡大学的著名学者作为“脑损伤研究海外创新团队”科学家,在上海获得了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的证书。在现场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五位科学家几乎是清一色的黄皮肤、黑眼睛,这使得申城“重量级”海归的队伍又壮大了许多。

  据记者了解,近年来在上海的高校和科技界,学成回国的优秀科研人员云集。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赴欧美求学的“海归”们,他们多数身处世界最热门最前沿的研究领域,回国后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更不乏“院长级海归”、“所长级海归”等等。

     “官员海归”回国不为钱

  在世界商务领域驰骋多年的唐海松等三名美国哈佛、耶鲁博士日前正式受聘于上海某区政府,成为沪上的首批“官员海归”。

  “回国后我选择了受聘于政府,我希望把在国外学到的经验通过这种方式本土化。”唐海松表示。据上海市政府有关人员介绍,“官员海归”不用在政府“坐班”,自主决定工作方式,他们可利用海外经历和资源,服务于上海市的招商引资和国际化进程。“官员海归”得到的将不仅仅是一个地位和一份资历,更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巨大舞台。

     “学生族海归”沪上再充电

  大部分“海归”至少也要等到学业结束才会回国,但越来越多的人读到一半就回来了,甚至选择在中国内地继续深造。近日,记者走访了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该学院首批四十位学生中竟然有五名“学生族海归”。

  原就读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主修商业的同学斯坦告诉记者,自己最初出国的目的是希望得到国际化的教育,可上次回国时到这里一看,发现上海也早已经有了纯法国化的服装教育教学模式,在各方面与国外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另外,在国内学习有利于了解本土市场,有关费用也大大降低了,他深信自己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

 
编辑:陶光雄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关于我们】-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广告服务-【诚聘英才】-【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