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背景:人类在艾滋病面前——过去、现在和将来

2003年12月01日 13:46

  12月1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为“相互关爱,共享生命”。艾滋病病毒感染并不局限于某个群体或种群,我们每个人对这一疾病都没有免疫力。在艾滋病面前,人类是一个整体。

  11月25日,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执行干事彼得·皮奥在伦敦警告说,全球艾滋病传播形势依然严峻。全球累计艾滋病感染人数超过7000万,其中2800万人已经死去。

  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依靠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消灭了天花,遏制住了流感、西尼罗河病毒……而在艾滋病的面前,似乎无所不能的人类却显得有点“不知所措”。目前,艾滋病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祸起同性恋

  1981年的春天,一名奇怪的病人走进美国洛杉矶的一家医院。医生检查后发现此人的咽喉部有严重的霉菌感染,食管几乎被完全阻塞,病人体重显著减轻。医生们虽然用尽了各种办法,但也无力回天。之后又陆续来了4名患有同样症状的病人,但他们同样被死神夺走了生命。研究人员发现,他们从未见过的这种怪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细胞免疫缺陷,而且这些人都是男性同性恋者。

  美国加州大学的免疫学家麦肯鲁·科德利浦于1981年6月5日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版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每周报告》中撰文介绍说,洛杉矶5名男性同性恋者是在没有确认病因的情况下死于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篇有关艾滋病的报告。文章发表以后,全美各地纷纷报告同样的病例。同年3月,纽约市发现至少8例男性同性恋者患有一种非常罕见的严重的肿瘤——卡波济肉瘤(KS),KS在普通人群的发生率为三百万分之二,通常的发病者只是体质特别虚弱的老人或免疫力极度低下者。由于病因不明,该病当时被命名为男性同性恋相关性免疫缺陷症(GRID)。

  但之后不久,除了男性同性恋以外,该病在女性同性恋、男性异性恋、吸毒者、血液病患者、接受输血者和婴儿中也扩散和蔓延。美国以外的14个国家也于1982年报告发现了病例。1982年9月,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这种疾病正式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AIDS中文译名“艾滋病”。

  寻找元凶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路克·蒙大尼耶博士等人从艾滋病患者的血浆里分离出了一种新的被称为“淋巴腺病相关性病毒”的逆转录病毒;1984年4月23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Gallo医生分离出了一种名为“淋巴瘤病毒Ⅲ型”的可引起艾滋病的病毒。两年之后,以上两种病毒被认定为同一种病毒,世卫组织将其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艾滋病病毒为一种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细胞后,通过破坏人体重要的免疫淋巴细胞,最终使人体免疫系统无法发挥功能。

  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变异能力,它会躲过传统的血液测试,或间接破坏未受感染的免疫系统,而新药和疫苗的使用又可能导致新病毒的产生。有些病人经过治疗后在血液中已经找不到艾滋病病毒。但是,病原体仍留在体内,随时都可能活跃起来,并制造新的变种的艾滋病病毒。研究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越多,病毒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大,并形成对药物和疫苗的抵抗力。

  艾滋病从哪里来?

  美国的Gallo博士经过近6年的追踪研究证实,艾滋病起源于非洲。他发现在中非的扎伊尔等国家的人群中,该病毒的感染率很高。据分析,20世纪70年代,病原体传入城市,并在娼妓、同性恋、吸毒者之间迅速播散开来。在传播的过程中,病毒在遗传学上发生了突变,致病性变得更强。以后,这种病毒从中非传入加勒比海地区的海地;之后通过海地的男性妓院,同性恋者将病毒带到了美国。

  1998年9月3日,喀麦隆巴斯德中心病毒学实验室证实,当地科学家在一位两年前去世的喀麦隆妇女体内发现了新型艾滋病病毒。这种病毒与在赤道森林里的黑猩猩、绿毛猴和猕猴体内所发现的艾滋病病毒相近。目前世界上传播最为广泛的艾滋病病毒是HIV-1型和HIV-2型,而在喀麦隆这位妇女体内发现的新型艾滋病病毒则是前者的一种变异病毒。这种病毒很有可能是通过一些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传播的。新型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证明,艾滋病病毒在不断演化出新菌株,这也使人类防治艾滋病的难度加大。

  但人类艾滋病病毒发源地究竟在哪里?世人仍然众说纷纭。很多科学家倾向于认为,艾滋病病毒的自然宿主很可能是生活在非洲的绿猴或称非洲猴。

  没有特效药

  早在1986年9月,一项研究的早期结果显示,1964年即被合成的一种被称作齐多夫定(AZT)的药物能够降低HIV的侵袭力,这被视为艾滋病医学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美国FDA批准AZT作为第一个用于艾滋病治疗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后其它几种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也经FDA批准上市。不久美国FDA在最短的时间内批准沙奎那韦(saquinavir),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作为抗艾滋病药物,1996年6月,FDA批准了Viramune(奈韦拉平)作为第一个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抗艾滋病药物。

  同时,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明的“鸡尾酒疗法”在艾滋病的治疗上取得成功。“鸡尾酒疗法”使用的是两种老的艾滋病药物加上一种名叫蛋白酶抑制剂的新药。许多病情极为严重的艾滋病患者在采用这种疗法两年以后都生活得很好。

  目前,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来,各种药物也纷纷出现,但由于HIV的特殊性和易变性,使已经研制出来的一些药物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抑制病毒的繁殖,缓解病人的症状和延长患者的生命。

  歧视与偏见

  艾滋病是可怕的,因为它目前仍不可治愈,100%的死亡率。但与之相比更可怕的是艾滋病感染者无法向周围的人坦白病情。他们常常被认为是咎由自取,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在忍受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的同时,也在旁人如寒剑般的冷漠和歧视中遭受精神的煎熬。他们因此失去正常的生活、丢掉工作、被迫远离朋友、亲人和家庭。

  因为冷漠和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被迫隐瞒病史,长期处于“地下”状态,从而对更多的人形成威胁。因为冷漠和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自暴自弃,甚至报复社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现在,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相互关爱,共享生命”同样是医治艾滋病的一剂“良药”。

  携起手来

  当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时,没有人能预见到艾滋病会变成一个如此凶猛、具有毁灭性的空前紧迫的全球性问题。正是这种掉以轻心的态度,使得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艾滋病以惊人的传播速度在全球蔓延。

  为加强全球在艾滋病领域的合作,世界卫生组织(WHO)1986年颁布了全球AIDS战略。1988年,来自148个国家的卫生部部长齐聚英国伦敦,共同讨论AIDS防治策略。这次大会发布了《艾滋病防治伦敦宣言》。该宣言强调教育,免费信息、经验交换以及保护人权和人格的必要性。WHO总干事宣布,WHO设定了一个一年一度的“世界艾滋病日”,以唤起社会对艾滋病问题的广泛关注。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是1988年12月1日,第一个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共同努力,防治艾滋病,世界一心”。

  1994年12月1日,控制艾滋病政府首脑会议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与会的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了《巴黎宣言》。《宣言》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支持联合国制定的控制艾滋病共同规划。

  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来,通过多部门、多组织、多单位、多种团体的协作和参与,通过形式多样的公益活动进行全面教育和干预,特别是对高危人群、流动人口和青少年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以减少艾滋病的继续传播蔓延。在艾滋病流行严重的地方与当地政府和卫生、血液管理机构合作,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建立防治医院,紧急救助了那些生活贫困、缺医少药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孤儿,给他们必要的治疗和关怀。在加快医学研究和实验的同时,通过开展科学系统、讲究实效的活动,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让所有的人都了解艾滋病的传播渠道及预防措施,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有效遏制艾滋病在中国的蔓延。 (来源:科学时报 作者:晓锋)

 
编辑:金秋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