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十一月二十九日电题:走近武夷古民居
作者 陈国明 杨瑞荣
来到名闻遐迩的国家风景名胜区——闽北武夷山,走近具有历史积淀深厚的下梅村古民居,享受灿烂的中华艺术和文化。
二00一年八月,香港《凤凰卫视》赵立群先生带领《寻找逝去的家园》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闽北武夷山区的下梅村拍摄专题,这位具有“中国航拍第一人”称誉的策划大师在参观下梅古民居后,发出了连声赞叹。从此,下梅村古朴的建筑和独特的景致,通过《凤凰卫视》的播放推向了世界。
下梅村坐落在武夷山风景区以东四公里处,村落面积二点四平方公里,村庄四面环山,风水文昌意象独特。据记载,下梅从隋朝起始有村落,唐朝设驿道,宋朝开始形成街坊,从明朝开始有了较大规模的民居建筑群,清朝村落达到鼎盛时期。民间有歌谣唱道:“鸡鸣晨光兴,祥云夹出千灶烟”,可见当年的繁荣。如今,村中宋代的建筑只留有“少微坊”遗址,明代建筑遗存不多,仅剩四幢民居;较多的是清代古民居。
清康熙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至今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民居建筑三十余幢,村中有古巷二十余条,如东兴巷、景隆巷、新街巷、方厝巷等。村庄建筑按《周易》的八卦来布局村落的乾井、坤井、天一井等景观,外人进入村庄,犹如进入一个迷宫,没人引领,难以出村。
下梅古民居的风火墙是用当地的泥土、瓦铄、糯米、红糖等经过调和砌起来的,不仅坚不可催,而且防火,且百年不腐。多数民居大门以飞檐遮雨,门面雕龙刻凤,刻有诗书对联,寓意深远。进入民居,一般都是一重天井一层厅的布局,这是当年建筑设计师为采光、通风而设计的。天井下,都摆设有长条石花架,供主人养花赏花。木墙结构的古民居内,至今留有精美的木雕、墙雕、石雕图案。
村中最为豪华的古民居算是坐落在下梅村北街的“邹氏大夫第”了。邹元老原籍江西南丰,清顺治年间,携子茂章、英章由南丰迁徙下梅,以经营武夷岩茶为生,获资百余万。因而,他出巨资雇请人工开掘一条小运河,称“当溪”,接通流到村口的梅溪,形成交通水网,并在溪流南北建房七十余栋成街,从此形成商埠。使武夷山的外销茶叶通过下梅集散。“邹氏大夫第”因邹茂章诰封中宪大夫,邹英章诰封奉直大夫而得名。
“邹氏大夫第”于清乾隆十九年所建,为四列一幢三厅四进结构,东阁西厢布局迷离的建筑群,集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于一体的清代建筑风格,其雕刻技艺精湛。迎门设有旗鞍、歇室、门当户对。门楼造型宏阔,石雕、砖雕的图案风雅。有吉祥的动物、植物、民间人物故事为主题,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夫第”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一日,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当溪为下梅村中轴,把下梅村分为两半,沿溪畔,是一排弧形靠背长椅,称“美人靠”。因当时下梅村成为武夷岩茶的集散地后,下梅男人多外出经营茶叶,家中媳妇每天傍晚便会依着河沿栏杆眺望下游船只,盼望夫婿早早回还。为此,邹氏人家便耗资沿河岸修建起弧形长椅,让盼夫妇人靠坐望夫,称“美人靠”。如今,“美人靠”上不再靠“美人”,而是许多老年村民坐靠闲聊和读书看报的好去处。
走近武夷下梅古民居,仿佛欣赏一代中华传统艺术,读一部中华古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