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宁可不说也别胡说 徐静蕾:孩子是父母的玩具

2003年11月28日 14:26

  电影:我不想煽情

  新京报:前几天刚在公司看过样片,很喜欢。不过我个人有几个感受想和你交流。第一是片子的开头似乎有些平淡,观众感情进入得非常慢,对一部进入院线的商业片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叙述方式,你怎么看?

  徐静蕾:可能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吧,我平时爱看的电影多半也是这种类型的,有点距离感。你说得对,选择这种表达方式是非常危险,因为我们以前看到的很多亲情题材的片子都很煽情,但刚开始筹拍的时候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要拍一部商业片或者特煽情的片子,我没有这方面的压力;另外,第一部片子吧,老实说,我也没有那么多技巧,比较理想的境界当然是你有很多技术,你的技术都是为了把你的想法表现得非常好,但是在没有这种技术的情况下,我宁可老实一点,我不了解的东西就不去用它,不敢耍花活。可能"平实"都有点是夸我了,其实就是老实,不会就是不会,别拍你不会的东西,只拍你会的东西,那是我的初衷。我现在回头看才发现我的镜头语言有多么不丰富,或者说我了解它,但是不太敢用。从一个人的电影是可以看出她是什么样的人的,我从小就被我爸爸教育说是第一不能不懂装懂,第二是不用露怯,宁可不说话也别露怯,知道多少说多少,宁可不说话,也别胡说八道。

  新京报:我很理解你的初衷,不过观众可能就不会这么宽容。如果前十分钟不能抓住他,恐怕就很难让人看进去。不知道是父女之情本来就比母女之情要平淡,还是你刻意如此。

  徐静蕾:我觉得可能是刻意的。老实说,我不喜欢太煽情的东西,包括有人说我当演员不投入可能也有着这个原因。我总觉得没必要在大银幕上表现又哭又闹的东西,我反感那种东西,我看电影时如果看到又哭又闹的场面,心里就特烦。我总觉得感情的事不是这么简单吧,好象又哭又闹就解决问题了,不哭就不强烈了。人最强烈的时候往往不是又哭又闹,而是什么表情也没有的时候。可能这和我爸也有关系,小时侯我爸看到电视上又哭又闹就说:烦死了,快关了。我可能也是这样的。我不喜欢这样的东西,我自己拍当然更不可能拍这样的东西。

  新京报:另外一个疑问,在影片最后,父亲因为受惊吓而中风,并最终死去。我的个人感觉他的死似乎有些仓促。

  徐静蕾:有可能吧。死是最没有办法的一种办法,这个戏多少有点想讲明白一个人的一生,所以让故事里的女儿先经历母亲去世,然后是父亲去世这么一个过程。也是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很多人最终都会离开你,哪怕是一些自己十分看重的人。我觉得人不要自己骗自己,这就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新京报:很多人都对女儿宣布结婚前,一家四口一起吃饭那场戏印象深刻。但我更喜欢那一场戏,就是父亲和三妹好上后,搬到了三妹那住,后来女儿第一次过去吃饭,三个人的戏特别有意思。唯一的遗憾是戏似乎没有展开,女儿给的反应似乎不太够。

  徐静蕾:其实里面女儿一直在打量三妹,可能她会有对父亲心灵侵入者的警惕什么的,但事实上并没有那么强烈。她妈刚死,她也没有那种特强烈的感受,而是非常含蓄的,一定是等以后有一个什么点才会释放出来。如果导演自己也跟着痛哭流涕,那局面就没法控制了,就没有节奏,变成滥情了。

  亲情:爱有付出有索取

  新京报:愿意谈谈你父亲吗?据说这部戏他给了你很大帮助,从小到大,对父亲的印象有什么变化?

  徐静蕾: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严厉,长大以后我发现其实他自己也面临着一些困扰,小时候就觉得他好像就是为了朝我瞪眼而存在,长大以后就发现其实他其实不仅是我爸爸,他也有很多困扰他的问题,有些时候甚至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也只能过一天是一天。小时候当然觉得爸爸就是为了教育我存在的,他自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最后发现我错了,他不是没有存在的价值,我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也许只是他生活的一个调剂,其实《我和爸爸》也是讲的这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孩子虽然很重要,但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妻子、父母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新京报:但是父母给子女的爱毕竟和子女能回报父母的是不能比的。

  徐静蕾:说实在的,我一点也不认为儿女的爱一定就比父母的爱少,我觉得是一样的。你知道为什么吧?是因为父母年长了,他们没有工作了,退休了,他们的生活就局限在自己的家庭、儿女这么一小块地方了;但是儿女不一样,儿女很年轻,他的生活范围是非常大的,而且有无限的可能性。父母对儿女有多深的感情,儿女对父母就有多深的感情。而且我觉得吧,我这么说不是说没良心啊,我觉得孩子也是父母的一个玩具,人总是对小动物、小孩子什么的有一种天生的怜爱(父母会因为养育照顾子女而获得一种满足感),对,因为孩子在小时侯也给父母提供了很大的乐趣,有了孩子父母的生活也发生变化了。所以谁也别说我给孩子很大付出什么的,好象父母就是那么伟大,给孩子奉献了很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自私的说法。其实你在付出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乐趣。包括我父亲在教育我方面,其实他自己也得到了很多东西,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有奉献,也有索取,谁也不是伟大的,只知道奉献。

  新京报:现在和父亲相处与小时侯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徐静蕾:现在我明白了,他不光是我父亲,还是儿子,是丈夫,是单位里面要负责的人。或者这么说吧,他有很多种责任,对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责任。我也有很多责任,一个女儿的责任,女朋友的责任,剧组里有演戏的责任,做导演是一种更大的责任,对投资方是有责任的,对所有工作人员是有责任的,我觉得长大了的最大一个感受就是感受到责任了吧。

  新作品:现在爱情都是交易

  新京报:谈谈《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吧,和茨威格的原著比,影片有什么改动?

  徐静蕾:最大的变化就是地点改成了30年代的北平,只是把环境改了一下,其他基本都是按照原著走。(一个纯西方式的故事放到北平能适应吗?)我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我最早是想改到现在,后来发现写到1/3没法写了,那个小孩无法处理。

  新京报:可是,30年代的中国女人也许会有这样强烈的情感,但是她会有勇气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吗?

  徐静蕾:我觉得会。我觉得有时候我都有那种想法,但是我脆弱,做不到她那样。她其实挺牛的,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忠贞,用有些人的话说,这个女人是有点病态:我爱你,但是不给你造成任何麻烦,我就有这种感觉。我要喜欢一个人,我也希望能做得到这样,但实际上我肯定要给你压力,反正你要不跟我好我就跟你急(笑)。她的不给对方压力就是干脆根本不让这个人知道,这太绝了!其实有时候你要是告诉自己喜欢的人:我不给你压力。其实反而是给对方最大的压力。那个时代的爱情真的就是歌德说的:我爱你,但与你无关。现在很多爱情实际上就是一种交易,你爱我多少,我就爱你多少;你如果不爱我了,我也不对你好了。我想拍这个片子就是觉得这种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其他的爱情也就跟交易,或者说交换差不多。《我爱你》里就是典型的斤斤计较。

  新京报:怎么看待姜文要扮演的这个艺术家的角色?有人觉得这个人特别放荡形骸。

  徐静蕾:我觉得每个人理解不一样吧,我们剧组有个小女孩,看了剧本就说,这个男人真坏!我小时候也这么觉得,但现在不这么觉得了。只要你不是故意伤害别人就是好的。我之所以找姜文来演,也就是觉得他不是一个让人用好坏来评价的演员,他有他自己的一套东西。

  自己:胆子大了,话也多了

  新京报:从你近期的很多影片里,觉得你内心一直有种不安全感。就像《我和爸爸》中说的:这孩子心真硬啊。你自己怎么看?

  徐静蕾:我不觉得我比别人更坚韧。事实上很多事情是不由你选择的,你坚韧也得做,不坚韧也得做。谁也不比谁额外的脆弱,用不着强调这个。坚韧不是说出来的,越哭闹的人其实越脆弱,只是时间长了,很多东西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东西了。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太多的东西有关了,有时候我是这么说,但有时候让我问自己到底是不是这么想,我也特别怀疑,我其实发现自己是个特别容易怀疑的人,我自己说的很多自认为很真实的话,其实我也怀疑,觉得可能不是实话。包括电影中的是不是我,也不知道。我不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

  新京报:有一个细节。上次香港影视访京团来北京,电影局邀请的内地嘉宾除了冯小刚、黄建新等导演学会的新领导,一线创作人员就你和霍建起导演两个人,过了不久果然就双双获得金鸡奖。你们两个原来其实都挺低调的,一下变得似乎特主流,这种变化能适应吗?

  徐静蕾:我觉得是必须的。当你做一个演员时当然可以什么都不管,但做一个制片人或者导演就肯定会和电影管理部门打交道。其实他们也挺难的,处在他们的位置上你就会明白,他们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理由。至于说适应不适应,那没办法,要做成一件事情就必须要去面对,不管你本意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适应。

  来源:新京报

 
编辑:王艳红

相关报道:徐静蕾搬出三大腕儿 周末《我和爸爸》亲情贺岁 (2003-11-28 10:08:19)
          《我和爸爸》月底上映 徐静蕾:没事儿甭提王朔 (2003-11-24 09:20:0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开机 姜文再撑徐静蕾 (2003-11-17 09:59:55)
          “圆滑”的徐静蕾:今天的爱情斤斤计较(图) (2003-11-14 16:01:13)
          金鸡百花电影节嘉兴落幕 徐静蕾首夺大满贯 (2003-11-06 10:40:48)


   
  打印稿件
 
:::新闻自写短信:::
对方手机: 最多五个(半角逗号号分隔 0.2元一条)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检验码:
手机号:
密 码 :
获取密码    
 
 
 
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