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继舒可心、王海公开参选人大代表之后,以北京高校为依托陆续涌现一批自荐参选者。有论者认为,“北京现象”是“深圳现象”的继续和进步,但其更迅猛,组织化、理性化程度更高,动机和目的更加多元
文/吴佩霜 唐益
11月9日,23时55分。夜已深,人未静。
殷俊再一次阅读已经拟好的文稿,右手轻轻按下了电脑鼠标左键。一篇题为《你我共同的承诺——参选宣言》的帖子,发到了北大未名BBS的“三角地”上。
殷俊,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发出的这个帖子是他“参选今年北京区级人大代表的一声号角”。
“平时到11点半我就睡觉了,但那天我专门等到了11点55分。”殷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这个时间“吹响号角”,殷俊是经过周密考虑的 北大未名BBS的“今日十大热门话题”,是从每日的23时55分开始统计新一天的排名,选择在这个时间发帖,更容易进入“十大”,从而吸引更多网友的注意。
不出殷所料,《你我共同的承诺》在11月10日始终高居未名BBS“今日十大话题”之首。
就在殷俊发布他的“参选宣言”的前后两天,北京大学中文系学生李敏等三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学生陈俊豪、北京邮电大学文法学院讲师许志永也在网络上公开宣布,竞选海淀区人大代表。
通过网络发表竞选声明,并且寻求支持,是高校中的自荐参选者所采用的最主要手段。
从推荐到自荐
短短两天时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领导的态度发生了很大转折,这是殷俊始料未及的。
据殷俊称,11月10日下午,帖还在网上挂着,研究中心的一位老师就约他到办公室交谈,说看了他的参选宣言后,几位老师都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可以以单位推荐的方式提名他为候选人。
“当时挺高兴的,如果以单位推荐的方式来参选,成功的希望就更大了。”殷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有了这根“强心针”,他没有继续发动中心的150多名研究生为他提名。
然而,到了11月11日晚上,中心的态度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当晚,中心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邢桂英专门约殷俊到办公室谈话,向他传达了中心领导对他参选人大代表的意见:研究中心是一个学术机构,对这个事情的态度是,不支持也不反对。
邢桂英阐述的理由有两个:一是区人大代表的任期是五年,而殷俊一年半后就要毕业,届时的去向不定,如果他离开北京甚至出国的话,将是对民主资源的一种浪费;二是北大的学习任务繁重,她担心殷俊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兼顾学业与人大代表权力的行使。
“这同时也是中心常务副主任李琳的看法。”邢桂英对本刊记者说。
殷俊对此表示不解:“第二选区的选民基本上都是学生,从中选举区人大代表,当然可能会有部分比例的学生代表。年限和均衡问题同样会出现在别人身上,这绝不是我一个人的缺陷。”
据知情人透露,11月11日下午,学校内部召开了一个讨论人大代表选举的专门会议。会上有人指出,殷俊并不适合作为单位推荐的候选人参选。
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殷俊措手不及。第二天就是候选人提名的截止日期,他只好匆匆征集了十位同学的签名。
11月12日,中心把殷俊以自荐参选人的名义,报送所在的第二选区工作组,而放弃了他作为比例分配给经济中心用于单位推荐候选人的三个名额之一。
在殷俊的候选人推荐表上,可以看到10个提名他的选民中,9个是02级研究生,1个是01级研究生。
赵鹏飞是推荐殷俊为候选人的选民之一,他也是殷俊的同学。提名殷俊的理由,赵解释为,“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读书很多,知识面也很广;他对公共事务和公共利益非常热心;他有主见。”
这种评价是有事实作为支撑的。2002年6月,殷俊就曾经组织过学生联名活动,要求学校建立研究生迁往校外居住后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机制。2002年10月,北京大学万柳学区的学生因为抗议万柳食堂价格高、质量差,掀起了“罢餐”运动,由于罢餐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多在未名BBS“万柳生活版”进行,而殷俊时任万柳版的版主,因此他被校方视为组织者之一是情理中的事。
这两件事情都曾在北大校园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后者,殷俊无疑给校方留下了深刻印象。
11月14日,候选人名单被汇总到各选区的工作组。当天,殷俊得知,第二选区的候选人共有300多人,选举办将从中将酝酿出3名正式候选人。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选举的日程表是:11月18日,北大将开会讨论正式候选人的酝酿方式;11月21日,正式候选人的初始名单将发回到各选民小组,征求选民意见;11月26日,公布正式候选人名单;12月10日,第二选区的11021名选民将公开投票,选举出2名区人大代表。
“在没有强烈的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我自己估计,成为正式候选人的概率大概在六成左右。”殷俊的自信心来源于,“对北大的同学有一种了解,对这种学生群体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样地,我相信我也能获得他们的认同。
事实上,“这次参举对我来说是一种冒险,一种智力和良心的冒险。”殷说。
我们的选举权是真实的
事实上殷俊并不是北京大学惟一一个遇到诸多困惑的自荐参选人。
一些自荐参选者一开始甚至婉拒了记者的邀访,或者一再要求记者不要在报道中透露他们的身份。北大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自荐参选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系里的老师已经与他谈过话,希望他不要接受媒体的采访。
这位老师委婉地向他表达了“上面”的理由:他的自荐参选“不太符合系里领导的想法”。但是这位学生的自荐要求并无违法之处,系里不可能阻止,折中的方法只能是尽量减少影响,比如拒绝接受媒体采访。
而同是学生参选者,陈俊豪有另外一种担忧。他的担忧是,选举过程是否足够透明,选民小组跟选举委员会的沟通是否通畅,选民的意志是不是能很好地反映到推荐表上。“比如酝酿正式候选人的过程,如果学校不公开的话,我只能默认它是公平正义的,因为无人知晓。”陈俊豪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陈俊豪是清华大学学生法学会副会长。在高中时,就创立了浙江省温岭中学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伍,还得到过当时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接见。陈在BBS上发表竞选声明的时间,比殷俊稍早。
相对于在校大学生需要面临的种种难题,北京邮电大学讲师许志永称得上顺风顺水。
因为之前的许志永在法界早就名声在外。今年5月,这位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和另外两名法律人士俞江、滕彪就《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起违宪审查的公民建议,6月20日,收容遣送制度被废止;7月,他参与了河北农民企业家孙大午案的辩护工作,11月1日,孙大午重获自由。
这两件事让许志永在北京邮电大学声名大噪。
11月12日,许在北大未名BBS上发表声明——《我为什么竞选人大代表》。他在文章中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参选意愿:“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参与,我想通过我的参与告诉大家:请相信我们的法律,请相信这个时代的进步,请相信,我们的选举权是真实的。有了行动才有进步的可能。”
“通过这次自荐参选的实践,我希望告诉公众,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11月15日,许志永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1月13日,5名学生志愿者为他征集选民签名,短短三个小时内,他得到了700多位选民的签名推荐。“征集到的签名量比我事先预料的要多得多,说明选民对我持有一定程度的信任。”许说。
次日,许志永与文法学院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他获得了学院的支持。
在自荐参选人的资格限制上,海淀区人大常委会一位官员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只要符合《选举法》规定的要求,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是否参选人大代表。对于高校内自荐参选人的资格,不会采用与社会自荐竞选人不同的额外标准。”
“按照《选举法》的规定,选民自荐做候选人一般应在选民小组会议上进行,并需要获得除自己以外的10人以上联名支持。”海淀区选举委员会燕园街道分会办公室主任张彦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同时,张也承认:“在小组会议外进行自荐和宣传,现行的选举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属于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只能向上级人大选举部门报告,等待解决的意见。”
截至11月18日上午,高校密集的海淀区的汇总工作尚未结束,但是据海淀区选举委员会燕园分会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仅仅北大,就已经出现了近十名自荐参选人,这种情况是近年来没有的。
面对北京市今年涌现的以高校师生为主的大批自荐参选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头,“可以设想,随着中国民主制度的完善、社会的进步、舆论的开放、文化水平的提高,类似的事会越来越多。甚至以后站出来竞选会变成很正常的事情,到那个时候,大家关心的也不再是他站出来本身,而是候选人的纲领、主张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