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主动还贷者寥寥无几 甘肃助学贷款遭遇诚信危机

2003年11月17日 15:26

  中新网11月17日电 据兰州晨报报道,国家助学贷款,这项原本旨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而诞生的借款方式,在甘肃省实行近3年后,竟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这些贫困大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主动还贷的竟寥寥无几。有关专家指出:大学校园中的这种诚信缺失现象若继续存在,将会对社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

  尴尬:主动还贷者很少

  甘肃省的国家助学贷款是从2000年开始发放的,据有关人士介绍,截至2003年9月底,全省高校获得贷款的大学生已接近1万名,贷款余额达5406.43万元。其中,不少学生已毕业进入还贷期,但实际情况非常令人遗憾。兰州市银行负责这项贷款业务的人士透露说,该行于2000年就开始发放助学贷款。但还款情况却令人难以接受。其中,某高校的201名大学生,毕业后竟无一人主动向银行告知其联系方式。

  另外一家银行目前已为3451人发放了这项贷款,其中有3人已进入还款期,但至今银行还没有收到一分钱。

  算账:偿还贷款并不难

  如此高比例的违约事件发生,是不是说明这些贫困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无力偿还这笔贷款呢?

  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算了这么一笔账,他表示,依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一般的贫困大学生会选择每学年贷款3000元人民币,按本科生四年大学下来,贷款总额为12000元,当他踏上工作岗位后,要在4年时间里偿还这12000元本息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由于该贷款所产生的利息国家补贴一半,如果平摊在每个月中,每月只需偿还300元左右就可以了。

  所以说在工作后无力偿还是说不过去的。

  后果:银行减量投放

  兰州大学的贫困学生从2000年开始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截至目前,全校共有2030人获得了该项贷款,合同总金额达2320万元,实际发放1428万元,帮助这些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费而面临辍的学生走出困境,这表明,国家助学贷款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然而,据该校一位负责人介绍,现在的情况却有了一些变化,贫困学生能取得贷款的人数少了许多。

  这位负责人指出,目前兰大还没有到还款期的学生,因此暂时不存在违约的问题,但是其它省市越发凸显的助学贷款信用危机,却让银行不得不小心翼翼,投放的贷款金额减少了许多。

  原因:恶意不还所致

  为什么国家助学贷款“有借难还”的现象屡屡出现呢?

  记者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大学生在工作后具有偿还能力,但就是恶意不还贷款。银行人士表示,有些学生毕业后去了外地,并频繁更换工作,这部分学生若不主动联系的话,银行是很难掌握他们行踪的。要解决这种问题,就要尽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对于有失信纪录的学生,商业银行不再向其提供任何形式的贷款。另一点是,确有部分学生毕业后没有及时找到工作,造成无力偿还贷款,这就需要政府尽可能地多提供工作岗位,使之学有所用。

  学生:恶意逃避为少数

  小王是兰州师专一年级的一位学生,家境不太好的她今年申请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2000元。

  11月13日,在谈话中她向记者表示,大学生工作后是完全能够还得起贷款的。

  至于一些学生毕业后不与银行联系,很有可能是还没有找到工作,这些人迟早会还上银行贷款。她说,相信只是在个别学生身上存在恶意逃避贷款的现象,毕竟大学生代表社会的一个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讲诚信是他们应具备的素质。

  教师:申请方式应改革

  作为兰州师专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一位负责人,张老师在该项贷款的申请方式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说,现在的国学助学贷款是在学生入校后办理的,若是能凭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在所在地办理国家助学贷款,即便银行不能和学生本人取得联系,也能通过其家人了解到其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专家:诚信缺失莫小视

  “这是一种诚信缺失现象”,在谈起大学生毕业后不及时归还银行借款问题时,西北师范大学专门从事社会学研究的贾老师这样说。他表示,欠债还钱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据他了解,有些学生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即认为自己有可能躲过银行追款。贾老师指出,长此以往,社会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进程将会受到严重挑战,并会恶化社会风气。他还表示,个人没有了诚信,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遭受严重影响。

  国家助学贷款简介

  据介绍,国家助学贷款是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推动的一种信用助学贷款,由国家指定的商业银行负责发放,对象是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的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含高职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位生。国家助学贷款的主要优惠政策,一是无需经济担保,二是由中央或省级财政贴息一半。按规定每人每学年贷款数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兰州晨报/刘健)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