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成绩不是唯一标准 沪高考录取将参考社会实践

2003年11月14日 09:34

  中新网11月14日电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上海市高考将不再以升学考试成绩作为惟一录取标准,而将尝试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等其他资料,综合考量后进行录取的做法。

  记者从上海市教委了解到,该市高中将发放《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并将制作学生档案电子文本,供普通高校录取时参考。

  据了解,新的《上海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高中年级试行)》在传统的《上海市学生评价手册》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改,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部分作了相应的调整。新手册中提出,除考试或测验外,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要多样化,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在一起,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综合素质考评是高考制度的补充形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博士生导师吴刚认为,高考只是纸和笔的一次性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偶然性较大,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习惯等书面以外的素质都无从考查。

  高考虽然有弊端,但漏洞相对较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吴刚说,此次上海提出的高校录取标准多元化并没有改变高考的性质,只是针对现行高考无法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这一缺陷作一补充。把综合素质作为高考录取的衡量标准之一是合理的想法,但操作起来有难度,其试行是“摸着石头过河”,效果如何尚需要时间检验。

  据悉,上海此次试行的评价手册相关内容对国外的做法有所参考又并不相同。相比较而言,中国国现在还处于高校录取制度改革的摸索阶段。

  吴刚教授表示,自主招生不完全标志着大学录取标准的多元化,因为自主招生的生源主要由学校推荐优秀学生入选,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定义的优秀学生不完全一样,有的学校以学习成绩为评判准则,有的学校则考查学生的课外专长。

  对于上海此次高考录取标准的改革,有教育界人士给予了积极评价,认为新的方法打破了以往以考试分数作为惟一升学标准的传统,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个人素质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利于建立学生文化水平等级成绩、综合评价情况和高等院校招生录取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但社会上也有质疑的声音。综合素质就像双刃剑,在为学生打开高校大门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在录取学生时若考虑综合素质因素,在中学里会不会催生‘世故’文化?”吴刚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不否认一部分学生会出于功利目的而参加课外活动或者讨好教师。”

  此间有评论认为,现在实行的高考制度是相对公平的选拔高校生的制度,如果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将很难量化,而且人为操作过程中有产生腐败的可能。更有人提出为什么要把公益活动和高考结合在一起。公益是自愿的,出于真心诚意的,而高考是出于个人目的,大家都会竭尽全力地考好。不能盖章证明的公益活动,考生们还会参加吗?能盖章证明的公益团体,向考生们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会不会变成一门生意呢?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而有的高校负责人认为,高考改革是否成功不仅要看招生是否公正,更要看选拔出的学生在大学里是否表现得更出色。(记者:龚瑜)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新闻大观 】- 供稿服务】-关于我们】-广告服务-【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