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十一月十二日电题:白先勇香港细说“台北人”
中新社记者陶社兰
每年,大半时间白先勇住在美国写作,另外的三、四个月时间,他往来于台湾、香港、大陆,从事中国文化的推动工作。这次,他已经是第四次到香港岭南大学了。他说,岭南大学注重人文教育的理念,与他所做的事情具有相同之处,他相信在这里能找到知音。
白先勇与香港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十年前。五十年代初,他曾在香港住过两年,后赴台湾与父母团聚。一九六三年,母亲的病逝,改变了他的人生。去到美国留学,再来看台湾,那种因为距离而产生的疏离,让他知道,历史只会往前而不会回头,对家国的认识,慢慢酿成一种情绪。于是他开始写作《台北人》。
他说,如果这本书有历史的沧桑,那一定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抗战胜利后,他随父亲白崇禧到南京中山陵,那种庄严的感觉,在他这个八岁孩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记。他在写《台北人》时,最后一幕就落在中山陵。当时他想,也许此生再也不会见到中山陵了。一九八七年,他在阔别三十九年后第一次回到大陆,在中山陵,面对“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眼泪立刻落下来。
在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讲授了二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文学,都是在讲述别人的东西,这次,白先勇要讲自己的小说。岭南大学为他开设讲座“小说创作灵感:我如何写成《台北人》”。很多香港学生熟悉这本书,因为它是教统局指定的中学生课外读物。让他高兴的是,这些日子他批改学生的文章,常常要开夜车,有的学生的小说写作水平,令他精神为之一振。而在和学生的接触中,他还发现,香港回归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更为热衷。这也许就是他近几年喜欢来香港的原因吧。
写作,自然是他一生无法舍弃的事业,但还有另外一件事在白先勇看来同样重要,那就是对昆曲的推广。两岸三地的游历,让他感慨,大家都在学西方文化,孩子们学钢琴、小提琴而很少人学笙箫管笛。他认为,其实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精粹,昆曲就是这样。令他意外的是,去年,他在香港做了四场昆曲的演讲,配以苏州昆曲演员的示范,结果场场座无虚席。这触动了他的灵感,他相信推广昆曲是大有可为的。
十岁时在上海看的那场梅兰芳、俞振飞合演的《游园惊梦》,在他心里埋下了对昆曲的酷爱。有一篇小说,他就用《游园惊梦》做标题。而他推广昆曲的工作,已足足做了二十年。现在,他正在与苏州昆剧院合作,排演一出全本《牡丹亭》,他称作“青春版”,由一班年轻演员出演,他担任制作人。明年四月在台湾首演,随后到香港演出。他说,香港的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化的基因,一旦触发,就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