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1日电今年,全国共有36万人报考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其中有18万人通过了招考部门的审核,报名人数与合格人数都是历年之最。公务员的“热报”也给教辅市场带来了巨大商机。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市面上出现了许多号称是“由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教材编委会组编/审定”的“正宗教材”,而且还卖得非常火暴。
据悉,人事部已于先前在网上明确公告:“从未指定任何单位和个人编写有关公务员考试的教材,也不委托任何单位和个人举办有关公务员考试的培训班。各科目考试范围以《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公共科目考试大纲为准》”。
那么,这些所谓的“正宗教材”是否真的名副其实“正宗”?记者随便翻开几本,马上就发现了“硬伤”。在许多“严格按照人事部最新考试大纲编写”的教材里,居然出现了已经取消的“机械推理”、“知觉速度”等旧题型,而今年新增加的“听力理解”却只字未提。从2001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就已经取消了包括哲学、政治、法律、行政学等知识内容的《公共基础知识》,可某些教材依旧将其作为“全国考试公共科目”的重点指导部分……
此外,记者发现,很多自称“与时俱进”的新教材与几年前的教材内容别无二致。不同门类的教材大都也是“你抄我,我抄你”。特别是申论指导用书,内容基本大同小异,而且经常是厚厚一本书,有一半都是模拟考卷空格,实质内容很少。“考纲没出,教材先行,内容滞后,误导考生”,这种现象绝非个别。
其实,考生盲目购买的另一个原因,是对公务员考试的认识存在误区。一位去年参加考试的过来人介绍说,很多教材闪烁其词,给大家造成一种印象,似乎《公共基础知识》很重要,是必考必背内容。其实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购买,例如有的省份仍规定它是笔试科目,那就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如果是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录用考试,即便《公共基础知识》某些内容会出现在《行政能力测试》的常识判断中,但由于其中涉及文史、政治常识,点多面广,且此部分所占比例不大,因此买本教材看看,增长见识即可,如果死记硬背则是完全没有必要了。关键是看个人素质和平时知识积累。考生心态要正,不要太功利。
“某些教材不仅牟取暴利,并且对考生也造成了误导。”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育测量学专家告诉笔者,因为行政职业能力考试主要是考查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国家机关工作的潜能,这种能力是长期积累、比较稳定的。而有些应试教材则透露给考生错误的信息:似乎通过记忆和强化突击就能获得好成绩。
他说,能力考试有别于知识考试,几乎不涉及记忆成分,多考查判断、理解等能力以及个人的整体文化背景,受复习程度影响不大。所以每年考试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考生没日没夜地复习,结果还是不能及格,有的考生轻轻松松应考,成绩却非常优秀。
据这位专家介绍,今年新增加“听力理解”题型,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出适合做政府工作的人才,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测评出个人长期稳定的能力,减少强化训练和记忆带来的暂时效果。他建议,只要在考试前熟悉题型,做一下历年真题,掌握好速度,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购买成批的辅导书籍、搞题海战术是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作者: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