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美国电视剧《兄弟连》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兄弟连》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视剧,根据史蒂芬·安布罗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斯皮尔伯格和汤姆·汉克斯参与了编剧和监制。小说《兄弟连》根据对历史上的“兄弟连”———二战时美军101空降部队506团“E连”的幸存者的访谈,并参考士兵当年的日记和家书,记述了这个被誉为陆军“全能师”的连队从诺曼底登陆到二战结束时在德国的一系列战事。
《兄弟连》有强烈的纪实风格。战斗的场面采用手提摄影机跟拍,剪接速度快,打破经典画面构图的清晰与完整,晃动不定的血腥场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通过对许多细节的刻画,人物在战争中的心态被展现得活灵活现。例如,“E连”伞兵登陆诺曼底,在敌人火力线上空降时,表现出来的不是跳伞训练时前赴后继的潇洒,而是恐慌;每当宣布开拔的时候,士兵们不是情绪激昂,而是沉默。
其实,从1925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代表作《大阅兵》开始,美国战争片就力求表现战场上普通人面对生死的真实心态。20世纪70年代,在强烈的反战情绪影响下,好莱坞战争片把人的处境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通过许多细节让人们感受到战争带给人类的痛楚,深刻地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比如,弗兰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全面分析了一个男人走向黑暗的心理历程,展现了战争中人的疯狂与恐惧。
《兄弟连》的纪实风格,营造了战争的逼真质感,但士兵们的恐惧和绝望并没有让观众看到人性在战争中的扭曲,那些负面情绪是为了与他们最终战胜自我、变得无所畏惧进行参照和对比,让观众们为他们超越性的壮举而欢呼。在这部电视剧中,贯穿始终的是荣誉和顽强,而最后的结局是士兵们光荣地返回家园。
从《拯救大兵瑞恩》以来,这种“战争英雄主义”就成了好莱坞新的风向标。越战影片中那种反战的艺术风格逐渐淡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战争片仅将人面对死亡的残酷作为叙事背景,宣扬的已经不是对“战争胜利的代价”、“战争的目的”等问题的反思,而是“爱国”与“英雄主义”,并试图给人震撼和力量。与此同时,观众们也不想再去痛苦地反思,而是想从电影中看到国家和人生的希望。大制作的影片责无旁贷地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宣扬美国人的英雄、乐观等精神。《珍珠港》、《黑鹰计划》、《我们曾是战士》等影片都是在为观众树立美国人热爱和平的正面形象。
美国战争片对人物的刻画值得我们借鉴。在美国战争片中,重要的不是战争事件本身,而是在特定的战争时空中,用电影的视听语言为观众营造真实的战争幻觉,展现战争背后的故事。中国的战争片习惯从宏观上去描述一场战争,讲述战争的谋略和战斗的经过。而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即便是取材于生活原型的影片,对人物个性的全面展现仍然不够。事实上,心理的冲突可以更真实地再现战争中的“人”,使“英雄”的塑造避免概念化与模式化。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谭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