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内地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首映,甚至超过《泰坦尼克号》,才100个拷贝发下去,但却是全部满场!”华夏发行放映公司的副总赵军昨日抑制不住兴奋地对记者说。
《黑客帝国Ⅲ》是内地第一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因为它的上映时间定格在2003年11月5日——这个代表着中国电影改革之年的特殊时间,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是体制改革进程中必然的产物,甚至代表着今后好莱坞大片的引进速率。事实是否如我们的推测一样一切尽在掌握呢?记者昨日通过对影片制片方华纳公司、引进方和发行方以及相关人士的采访,得悉了同步引进的幕后故事,看似简单的一次“全球同步”上映,其实凝聚了许多无名英雄的心血与汗水。而《黑客Ⅲ》的同步引进是否会打开大片引进的新局面?且看本报为您独家解密。
引进之前
反盗版是最大的动力
当大家听到今年最令人期待的几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数字时,亦不会对《黑客Ⅲ》抱太大期望了:《哈利·波特Ⅱ》5200万、《黑客帝国Ⅱ》4200万、《终结者Ⅲ》2800万、《霹雳娇娃Ⅱ》1000万、《绿巨人》700万……诸多好莱坞巨制在内地的票房产出竟不如一些国产大片!进口大片与全球同步上映间隔在不断缩短,而内地票房却没有成正比上升,这样现实的生存环境令到好莱坞片商唯一得利的途径——分账收入亦不太可能有明显增长。让影片“同步上映”的最大动力应该来自制片方,现在这一动力对许多大片来说却付诸阙如。
与此同时,“同步上映”还面临着技术及盗版等多方面的困难。进口片除去审查流程,最快也得有45天的译制周期。所以要实现同步上映,译制工作得提前一个多月进行,这样宣传时间也非常紧张,各个部门都得加班工作,带来很多不便。而盗版问题也令人担心,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以前最怕的是上映前有盗版出现,一部进口片先要送中影公司审查,必须留两个拷贝和四个录像带给他们,审查周期最快两三天,一般得一周才获得许可证,然后才能交给北影洗印厂,洗印完再由他们转到发行公司手里,最后到影院,这整个周期要一个多月,为了防盗版,我们要花几十万元。现在一般前几个环节不会有盗版出现,只是到了影院就没法控制了,他们用于盗版的技术都不是偷拍,而是花几万元买拷贝出去翻录。”
今年的《黑客3》之所以能同步上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影公司和华纳公司双方的大力配合。拷贝很早就制作出来,因此可提前送审。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影公司和华纳公司双方的大力配合。虽然以前的《红番区》和《飞龙再生》也实现过全球同步上映,但《黑客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莱坞大片同步上映。“应该说是双方对《黑客Ⅲ》的期待都高,所以我们也决定作一次尝试,看看这样的票房出来会有怎样的结果。”中影发行放映公司副总经理翁立这样总结了此次的前因。
引进之中
三个月周期缩成20天
经多方了解,原来这次力主同步引进的功臣是中影进出口公司的引进部门。已与华纳公司有多年业务联系的周铁东说:“其实早在第一集《黑客》上映时我们已经想到第二部能否同步上映了,但当时遇到非典,所以第二部完了后我们立刻投入第三部的同步引进工作中。我做过一些调研,一直想论证一下没有盗版,进口片在中国的票房能达到怎样的水准。”
据悉,中影进出口公司进口部在《黑客Ⅱ》上映后就向华纳提出了第三部的合作意向,给他们发了一张同步上映必须遵循的时间表,华纳公司也很乐意配合。原计划9月22日由外商将拷贝送中国审查,没想到因为特效未全部完成,一直拖延到10月13日才来,当时周铁东顾不得许多,捧着拷贝直奔电影局。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拷贝必须经过初审、局审、获得通过令、下厂译制、转录像带第二次送审、获准印证、与院线签合同、向海关提前15天备案等诸多程序,按这样算下来一般都要两至三个月的时间,可现在一个程序都不能省,时间却要省下三分之二!这是最令中影公司进口部的同事们焦急的事。一个国庆黄金假期,他们没有心思度假,不断地打越洋电话、发电子邮件……为了防盗版,这次采取了在澳大利亚冲印拷贝的办法,而中影公司说服华纳公司承担了这笔昂贵的费用,而字幕费则由外商与中影各担一半。按规定进口片的外语拷贝只能印十个,这次为了保证同步上映,中影公司申请了100个名额!
当前晚首映式全国出现场场爆满的情况时,最开心的便是这次为引进工作付出了艰辛努力的中影公司工作人员。他们从10月13日接到拷贝到10月27日全部拷贝到位,只花了不到20天时间!“没别的,真的想看到中国电影市场活跃起来!”也许周铁东的这句话能代表大家的心声。
引进之后
《黑客Ⅲ》的前景
如果仅仅是《黑客Ⅲ》一部影片的票房创下纪录,它的意义也不过如此。但大家关心的是,它是否能掀开中国内地好莱坞大片全球同步上映的新一页?记者采访的结果,大部分认为这只是一个特例。华影副总赵军表示:“如果不是这种有压倒力度的片,进行同步上映不太必要。同步上映要求素材提前运送,在境外打字幕,在我看来可以说得上是在文化上的一次小小革命。”什么叫压倒力度的片?不仅赵军,华纳公司都不敢对影片的票房作预测,翁立也只是说“肯定超过《黑客Ⅱ》”。对于中国的电影市场,谁也不敢大胆预言了,因为就在今年,已经有那么多曾被看好的影片都遭遇了滑铁卢!
另据知情人士透露,由于同步上映带给中国引进和发行方的利益没有明显的体现,所以大家不主张每部片都像这次一样加班加点,用翁立的话说是“我们准备得有点仓促,洗印迟,幸好是系列,我们用了些第二部的宣传和拷贝素材,而且同步的成本也很高,部部这样做不太现实,当然如果成功,我们会进行总结,有可能再遇到这类大片还考虑同步上映。”
《黑Ⅲ》同步上映会不会真正将票房翻番?接下来就看发行工作了。今年暑期档引进片的速度最快,大片最多,但票房却像患了阳痿的病人迟迟不能勃起,因此我们不能再一味哀叹埋怨影片的质量,如今我们看得再清楚不过的是:影片的质量提高了,引进程序缩短了,如果票房仍然不行,恐怕也该是时候反省一下发行工作的不力了!
引进之历史
中国引进外国电影的前世今生
像很多事物一样,中国引起外国影片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开放的历史。在解放初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主要引进的影片都来自友好国家,很多影片的“引进”都是外交的需要——作为友好交流,相互交换电影在对方国家放映。1978年,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从此开始大量买进国外生产的影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买断全部版权”的,即一旦引进我国,影片何时被放映,在哪里放映(包括在电视台播放)都由我国自由决定,而不用受片商的限制。
1988年,全国的娱乐业迎来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大繁荣,但电影却一路下滑,来自中国专业电影刊物《中国电影市场》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1979年,全国电影观众人次293亿,而到1994年下降到3亿。观众人次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走私和盗版影片的大量拥入。中央在打击非法的“内参、特供”片放映点的同时,开始意识到用封堵的方法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考虑采用国际通行的“分账法”,引进“基本反映当代文化艺术和技术水准的”最新国外影片。和“版权买断制”不同,在以“分账制”引进外国影片时,中影不必交纳引进费用,只要和国外片商分享票房收入。当时商定,每年中国以分账制引进十部左右外国影片,其中美国的占1/3,欧洲的占1/3,其他国家占1/3,外方和中方“四六分成”。显而易见,采用“分账法”可以在第一时间引进国外最流行的影片,这无疑可以给当时萧条的电影放映业注射一剂强心针。据一位资深的电影业人士透露,1994年,由于电影市场不景气,在制片厂、发行公司和影院之间出现了高达一亿美元的债务链;引进“十部大片”之后,在三年内债务被全部还清,并且中影公司积累了大笔资金。可见,在开始阶段,“十部大片”确实激活了市场,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
但是,“十部大片”在中国市场上风光了一段之后,很快便显出了疲软之势,并且其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这主要是由于“引进”之后的后续手段没有跟上。首先,影院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健康的电影文化氛围没有被建立起来,加上盗版的肆虐和相对于中国消费水平太高的电影票价,所以电影观众的数量并没有增加到应有的水平,加之国产电影的进步不大,“十部大片”繁荣市场的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反而严重地挤占了原本就在萎缩的国产电影市场。另外,由于审批手续过于繁复,造成引进国外影片的滞后过长,根本无法抵御反应快捷、价格低廉的盗版光盘的冲击。
2001年加入WTO之后,作为成员国义务的一部分,我国肯定要进一步放开电影市场。2003年,这种趋势表现得非常明显,二十余部“大片”第一次让影迷有了“看不过来”的感觉;而《黑客帝国Ⅲ》“零时差”的引进速度更使国人感到了“和国际接轨”的快感。无疑,越来越开放的电影市场会给中国影迷带来实惠,而它会对中国电影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或许更多地取决于中国电影本身的对策。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谢晓 吴晓霞 刘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