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4日电 最新一期的中共中央党校刊物《学习时报》刊出署名为“竹立家”的文章分析认为,在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中国未来整体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下一步政府改革要点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文章首先指出,在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的情况下,未来的政府改革应在稳定机构和人员的基础上,重点放到政府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上,建立一个适度规模的“有效政府”。
经过1990年代两次大规模的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的改革,中国政府规模已经基本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的问题还是政府的错位、缺位和越位现象比较严重,机构重叠、机制不顺、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是政府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要建立一个规模适度的有效政府,就是指要建立一个能有效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除了国防和外交以外,主要包括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法律秩序、社会安全、社会福利和宏观经济政策等,这些产品和服务,主要的和基本的要由政府来提供,做不好就不能说是一个有效政府。
文章认为,公共机构改革,主要是教育和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直接与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及党和政府的威信相关联,要按照宪法和十六大确定的公共机构管理和改革原则在制度安排上落实到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公共机构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社会主义公共机构,特别是学校和医院,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基本工具,特别是涉及千家万户日常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需求,主要的应该由政府来办,以保证人民群众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学。基本教育与健康,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机构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安民、便民、利民和富民,随着经济的增长,这些以非赢利为目标的公共机构是政府应该重点加强的部门,以使全体公民都能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因此,公共机构的改革重点应坚持以“四个民主”为主要方向,制定价格标准和监督措施,提高效率和服务的有效性,使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化,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国家公务员或政府雇员,其目标和责任很明确,就是为公众服务,是人民的仆人,不是像私营部门一样为了追求利润或赚钱。评价政府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公共机构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
文章还指出,政府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全球化时代提高政府竞争力和政府效率、建立有效政府和减少政府腐败的最关键的制度安排之一,也是新时期中国政府改革的最大难点。能否建立一套不是理论上的,而是在实践中落实了的、并行之有效的民主与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将决定着未来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命运。
全球化时代的政府竞争力,主要是由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的,特别是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素质决定的。政府是由人来操作的,因此选好用好人就成为建立一个有效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的关键。事实上,关于社会主义公共机构的管理和运作,宪法和十六大报告已经说的很明确,就是“四个民主”。第一个民主就是民主选举,没有在选人用人上的民主,就谈不上其他三个民主,就不会有对人民负责的官员,他可能只对提拔他的人负责。民主选举是基础,是社会主义公共机构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我们必须有计划、有步骤、通过科学的程序,把选人用人中的民主在制度结构中体现出来,这就是说,关键的是落实,是可操作性,是群众切切实实的当家作主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杜绝一个人或几个人说了算的现象,国家才有凝聚力,党和政府对人民才有亲和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