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中国将裁军20万 军报:精兵为军事变革的必由路

2003年11月04日 09:01

  中新网11月4日电 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信息化趋势已经十分明朗,中国军队建设模式正在转型——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这标志着中国军队在精兵之路上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不久前,江泽民郑重宣告: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再裁减员额20万,这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军队“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坚定决心。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发表分析文章称:精兵,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必由之路。

  文章指出:历史上任何一次成功的军事变革,其显著标志就是军队更加精干、结构更加合理,战斗力质量明显跃上新台阶;精兵之路一方面是缩小军队的数量规模,另一方面是理顺关系、优化结构,使军队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新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如何走精兵之路具有不同的内涵,需要结合当时的国情、军情,解决不同的历史课题。

  中共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21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就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而言,这也是实现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军委主席江泽民站在时代高度,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果断作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战略决策,强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久前,江泽民郑重宣告:在“九五”期间裁减军队员额50万的基础上,2005年前中国再裁减员额20万,又一次向世人展示了我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坚定决心。

  军事变革的最终成果,是在精兵之路上迈出新步伐

  军事变革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军队越来越精干、结构越来越合理的发展史。纵观世界历次成功的军事变革,无不是以新的武器应用为契机,进而导致军队数量规模和体制编制发生剧变,使不同历史时期军队战斗力形态呈现出质的飞跃。

  冷兵器战争是与农业社会时代相适应的。最初的军队战斗力形态,是由人的体能和冷兵器的结合转化为杀伤力。伴随着农业革命,技术进步使兵器从狩猎和农业工具中分离出来,战争趋向专门化和职能化。那时虽然尚未出现“精兵”一词,但并非强调养兵数量越多越好,而是限定军队数额建制,力求人与兵器技术紧密结合,产生最佳的攻防效果。从那时起,“兵贵精而不贵多”即被奉为兵家强军制胜的法典。

  以火器发展为标志的军事革命,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战争样式开始发生彻底改变。化学能、机械能依托合理的军队编成转化为强大的火力和机动力,对军队作战能力的评估,常常用热能的拥有量及其释放量来表示。那时,军队数量与武器装备的地位同等重要。到二战结束时,美国与前苏联的总兵力均达到上千万人。冷战时期,各大国也一直维持着数额巨大的常备军。“兵少不足卫,兵多不胜养”,“养兵”与“用兵”的矛盾在这一历史阶段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因为,军队质量要求越高,“养兵”的压力也就越大。由于“不胜养”,两个超级大国,一个被拖垮了,一个被拖“瘦”了。质量与数量二者的矛盾,逼迫人们寻找新的建军模式。冷战格局的解体,大大缓解了“养军”的压力,但世界各军事大国真正开始大刀阔斧地裁减军队,还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新军事变革之后。

  一场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为军队建设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历史条件。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造就了除火力、机动力之外的更为重要的智力和结构力的崭新能力,它的直接后果就是迅速引起了军队构成的革命性变化。战场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地位移位,胜负不再仅取决于军队数量的多寡、火力与机动力的强弱,而主要取决于军队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以及由此而来的“结构威力”的大小。少量的信息化作战平台已可以取得大量的机械化作战平台所能达到的作战效果,小规模信息化战术分队甚至具有了与庞大的机械化作战集群相当的作战能力。据估算,美军现在一个装甲师的作战能力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一个坦克军,一支同等规模的机械化部队改装成“数字化”部队后,战斗力可以提高3倍以上。近期几场局部战争深刻表明,军队的数量和规模优势,已难以弥补武器装备上的质量劣势,战争目标的实现,越来越依靠建立在信息化武器装备基础上的综合作战能力。

  军事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在加速军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武器装备的研制、采购、维修等费用成几何级数上升,加剧世界各国军费供给与分配的矛盾。传统型军队,往往由于数量过多,人头费占军费比重过大,严重制约着更新武器装备的投入,其战斗力与新型军队相比形成了明显的“代差”。“兵多不胜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各国军队的共识。

  对于多数国家来说,当前出现的重大战略转型期,要求军队重新选择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军队先后摒弃了“数量取胜”的传统信条,压缩规模,提高质量,加大改革力度,加速军队转型。如美国提出建立“全能部队”,俄罗斯提出建立“足够防御”的军事力量,日本提出建立“合理、高效、精干”的军队。美军已将总员额减少到137万人,俄罗斯军队减少到116万人,法军减少到40万人,英军减少到23万人……预计在未来10年至20年内,美俄两国的军队有可能分别压缩至100万-120万以内,而英、法、德、日等国军队则可能维持在20万-30万之间。

  走精兵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长期以来坚持的军队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中国军队建设一以贯之的方针。即使在最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我们也高度重视“精兵简政”。建国以来,中国军队大的精简整编已经进行了若干次,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战略转变以来,我军在精兵之路上不断迈出新步伐。今天,为加速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我军质量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我军再次开始裁军。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乘势发展,使中国军队“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加速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而紧迫的历史课题。

  精兵之路既重视减少军队数量,更注重优化军队结构

  江泽民指出:“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个总目标,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要把重点放在结构调整和指挥体制改革上”。

  强化系统功能必先优化其结构。不同的战争形态需要不同组织结构的军队,战争形态以及战斗力构成要素的不断发展,要求军队组织结构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谓精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减少军队数量,减少军队数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军队质量,而决定质量的首先是结构。所以,精兵还包括把减少军队数量与提高官兵素质有机结合,把减少军队数量与完善体制编制有机结合。在减少数量的同时,更应当重视调整结构、优化组合、理顺关系,最终完成从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的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说,压缩军队规模一方面是缩编减员,另一方面是通过缩减使军队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更加合理,各部分的结合更加紧密。如精简领率机关,提高军兵种技术含量较高部队的比例,建立新的武器装备管理体系和三军一体化联勤保障体系,等等。显然,比数量更重要的是结构,正如江主席指出的,体制编制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吸纳高科技发展的成果,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领导、指挥和管理效率,优化整个军队的系统功能,实现人和武器的最佳结合。所以,要“下决心收缩摊子,切实解决好结构调整问题”。

  军队体制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通常滞后于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由于观念上的原因,更增加了消除结构障碍的难度。“传统巨大张力的背后是一种历史的惯性力”,和平时期,军队结构调整改革有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但远离战争,又往往容易使人们安于现状,对已经存在的军事变革的客观需求和可能性缺乏敏感性与主动性,变革的阻力常常大于变革的动力。不少国家军队因此而多次丧失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结果,导致“结构病”越积越重,虽然数量没有增加甚至可能减少,但却与精兵的目标拉大了距离。

  未来战争,战场形态更多地表现为以精确打击为主的非接触、非线式作战,斗争焦点是争夺制信息权,基本形式是体系间的对抗,作战样式是包括陆、海、空、天、电的联合作战,这些都对中国军队体制结构带来了严峻挑战。中国军队总体上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状态,军队结构带有明显的“陆战型”特征,如果不适时转型,很难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

  随着中国军队对精兵之路的理解不断深化,中国军队历次精简整编都注重在减少数量的同时,把重心放在解决好结构性弊端和矛盾上。中国军队经过若干次大的精简整编,体制结构得到了优化,“靠效能而不是靠数量取胜”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当然,结构调整总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会一劳永逸。目前,还有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如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和联勤保障体制如何协调;作战部队的合成程度如何进一步提高;政策制度如何配套完善……这些制约中国军队加速精兵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变革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用加大变革力度的方法去解决。

  文章指出,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国情、军情,要求我们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保持自身的结构特征。西方国家大多走的是以技术突破牵引军队结构调整的路子,这为我们提供了借鉴。但是,中国军队结构改革不能照搬西方国家军队的模式。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的起点和条件截然不同,技术水平上人高我低,发展态势上人先我后。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探索投入更少、效益更高的精兵之路,扎扎实实地解决保障性、服务性机构偏多、“头重脚轻尾巴长”等问题。同时,中国国土面积辽阔,陆海疆漫长,周边安全形势复杂,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任务艰巨,这就要求军队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规模,这也是军队结构调整不容忽略的因素。

  贯彻精兵思想必须结合新的历史任务,把握关键性问题

  文章分析认为,今天,中国军队精兵建设是在从机械化向信息化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既要跨越机械化建设的某些阶段,又要缩短信息化建设的某些阶段,这是新时期新阶段中国军队担负的新的历史任务。只有认清世界军事领域的发展趋势,认真贯彻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落实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根本要求,才能加速推进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解决精兵建设的新课题。

  明确目标。今天的精兵建设是为了打赢明天的信息化战争。以信息化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变革,对我军的精兵建设提出了新目标———全面提高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打造一支模块化、联合化、一体化的新型军队。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而开展,下决心压缩陆军规模,充分发挥高技术军兵种在精兵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除了调整军队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外,还必须根据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预留新兴军兵种建设的空间,并努力使各军种趋于融合,实现军队总体作战功能的大幅度提升。

  把握规律。精兵是军队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军队精兵建设除了要顺应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一般规律外,更应尊重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特殊规律。建国以来,中国军队已进行了多次大的精简整编,特别是1985年百万大裁军和1997年精简军队员额50万,取得明显的成效,中国军队从中获得了的宝贵经验,逐步认清了如何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客观规律。这次中央军委作出再次裁军20万的战略决策,就是紧紧把握了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内在规律,在注重控制数量规模的同时,更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形成了向建设新型信息化军队跨越发展的好势头。

  稳妥有序。优化军队结构,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对外部的制约条件和内部的相关要素必须进行通盘考虑,综合论证,确定最佳的军种结构、职能结构、层次结构。当前,中国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有些方面已进入了攻坚阶段,保持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军队的调整改革要不失时机、积极果断,也要周密考虑、分步实施。随着中国军队不断地朝精兵的目标前进,许多改革措施将相继出台。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把握好改革的度,力求稳妥有序,是贯彻精兵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服从大局。建设精兵必然要收缩摊子,具体到单位部门就会有撤并降改的问题,具体到个人就会面临进退走留的问题,是撤是改、是走是留都是为精兵建设作贡献。能不能正确对待涉及个人和本单位利益关系的调整,能否经受住考验,反映出一个人党性原则强不强、思想觉悟高不高。我们必须从党的事业、军队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大局出发,站在走精兵之路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军委的决策上来,自觉地服从大局,一切在大局下行动,加强组织纪律观念,坚持从严治军。在调整改革期间,应更加关注官兵的思想变化,消除不稳定因素,落实好中央军委有关精神,切实保证各项工作不松、不散、不乱,靠严格的纪律保证调整改革任务的完成。

 
编辑:宋方灿

相关报道:《瞭望》文章:中国再度裁军20万具四大战略意义 (2003-09-17 09:04:07)
          第58届联合国大会开幕 将就反恐、裁军等问题辩论 (2003-09-17 06:40:07)
          中国军队十次大裁军:从小米加步枪迈向信息化 (2003-09-07 10:08:19)
          军事专家称裁军显示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决心 (2003-09-04 15:38:34)
          专家指中国裁军有利于军队信息化和国家经济建设 (2003-09-04 15:27:52)
          港报分析:中国再裁军20万 真正的战略指向何在 (2003-09-03 11:33:02)
          专家评析:中国新一轮裁军着眼于“精兵利器” (2003-09-03 09:11:20)
          综述:外界关注中国裁军 指提高科技实力与战斗力 (2003-09-02 11:22:17)
          总政宣布裁军 八一足球队八一游泳队解散震动体坛 (2003-07-31 17:49:57)


  把这条新闻发短信告诉朋友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