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中国航天特别“追星族”:唯一一支航天回收部队

2003年11月03日 11:13

  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二日电题:中国航天特别“追星族”

       ——记中国唯一一支航天回收部队

  作者孙阳孙自法

  他们人随星移,风雪兼程,迄今已成功回收十六颗卫星、五艘“神舟”飞船。

  他们坚守荒原,火速机动,亲自迎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自太空凯旋。

  他们迎难而上,刻苦攻关,精心建造了中国载人飞船回归港。

  ……

  他们就是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支航天回收部队——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活动测控回收部着陆场站。这支披着神秘色彩的部队参与了中国所有返回式卫星、飞船的测控回收任务,成功率百分之一百,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回收航天器没有失败记录的国家。

  这支取得如此辉煌战绩的部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航天的特别“追星族”。

  南征北战,迎接“中国制造”回归

  执行返回式卫星、飞船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官兵,总是冲锋在前沿阵地。

  每次任务他们都要提前从大本营出发,经过几千公里的铁路、公路急行军到达新阵地,以填补测控网上的盲区。他们驰骋万里,易地“追星”,南征北战,风餐露宿,“追星族”名副其实。

  一九九二年八月,中国第十三颗返回式卫星运行到第十三天时突然失控。测控中心决定在卫星运行第十六天时由着陆场站将它收回。于是,指挥部急电正在遂宁等待回收的着陆场站:“卫星将落在川东境内,你站火速转移。”

  着陆场站接到电令,似乎难以相信,入川以来,这已是他们第二次转移了。六月底,他们将数百吨设备装上列车,从陕西出发,经过七天七夜颠簸来到遂宁,设备刚一展开,就接到指挥部命令:“由于卫星落点有偏差,主、副阵地分别进驻遂宁天门坎和潼南。”官兵们冒着大雨,向新阵地挺进。巴山蜀水,道路崎岖,阴雨连绵,大家手拉肩扛,喊着号子,将十二辆装备车推上阵地,并以最快速度展开仪器设备。刚喘口气,不料又接到新的命令,“卫星失控,需要再次大转移,两天之内完成阵地选择、设备定位。”

  每一次转移都意味着所有工作的重新开始。身心疲惫的官兵振奋精神,冒着大雨,把十几吨设备和十二辆装备车从山头撤下来,褐红色的泥浆溅满全身,黑夜里开始了“人随星移”的急行军。他们昼夜兼程六百多公里后,又开始新的战斗,将几十台设备包括十七吨重的雷达车推上新阵地,架设天线、铺设电缆、检修设备、参加联调,渴了,掬一口雨水;累了,就地一躺,休息一会儿爬起再干……这样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完成阵地转移任务,顺利回收了卫星。

  有这样一组数据,记录着这支特殊部队的辉煌战绩:

  他们创造了在无实时引导数据情况下,稳定跟踪航天器七分钟和预报落点与实际落点仅差二百二十五米的两个世界回收奇迹;从一九七五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到今年十月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着陆场站官兵们先后二十一次成功回收“中国制造”的航天器,回收成功率百分之百。

  建造中国载人飞船回归港

  一九九六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七大系统之一的飞船着陆场系统正式选址内蒙古中部草原。一九九九年七月,一列军列在广袤的内蒙大草原疾驰,着陆场站官兵踏上建造中国载人飞船回归港的征程。

  按照飞船返回的运行轨迹,整个着陆场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前置雷达站,负责获取飞船在黑障区的飞行数据,为USB测量站提供引导数据;二是与前置雷达站相距三百公里的USB测量站,它根据雷达站提供的引导数据,进一步精确跟踪、控制飞船,获取最终的落点预报;三是搜索救生分队,它由地面搜索分队和空中搜索分队组成,主要任务是及时搜索降落于地面的返回舱,进行现场处置。

  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接力赛,哪一棒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任务成败。着陆场总指挥夏长法要求建立高效载人飞船回归港,以顺利完成中国自己的太空接力。

  在前置雷达站,官兵们不断摸索雷达的跟踪规律缺陷,大胆提出改进方案,使“千里眼”的作用距离提高了一倍,最大限度发挥了雷达的效能。

  为能实时监测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理参数,着陆场站科技官兵赶在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施前夕,研制出《航天员遥测显示处理系统》,当代表航天员心跳、呼吸频率等参数的一行淡蓝色曲线在显示屏上起伏、跳跃的时候,一旁观看的医学专家也赞不绝口。

  着陆场区的天气瞬息万变,气象台台长王永升在长期观测积累基础上,发明关键区降水预报法,使场区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一次性提高了十三个百分点。

  搜救救生分队官兵进行了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的任务模拟演练上百次,单项训练上千次,历经草原风沙雨雪的考验,他们还编写出异常情况下的搜索寻找、通信保障和现场处置等八种应急预案,使搜救队机动协同能力大幅度提高,确定目标坐标、方位的精度达到百分之百,返回舱吊装速度提高了三倍。

  经过四年多努力,着陆场站官兵在规模小、力量薄弱条件下,建成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的中国载人飞船回归港,可准确测量飞船返回段运行轨道、精确预报落点、空中和地面协同完成搜索回收返回舱和航天员救生任务。以直升机和特种车辆为主的搜救部队反应迅速,能采用多种通信定位手段,借助各类卫星系统,实时完成任务中的指挥调度、话音和图像传输及监视显示任务。

  矢志不渝,情系中国航天

  每次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毕竟只是短暂的辉煌,辉煌的背后,却是着陆场站官兵们矢志不渝的坚强、无私的付出与奉献。

  卫星通信专业是载人飞船回归港通信保障中的关键环节,原通信队副队长王鸿雁和士官老胡都是专业上的骨干。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神舟”飞船首飞任务进入关键阶段。就在这时,通信员送来两封加急电报。一封是副队长妻子马上要生小孩,一封是老胡女友遇车祸生命垂危。两人手拿电报百感交集,可是一想到任务,他们都将对亲人的挂念与关切深深埋在心里。

  张睿、张宝荣是场区位于不同观测点上的一对“追星”夫妻。每次到场区执行任务,夫妻俩和儿子都要兵分三地。在一次跟星任务前,夫妻俩接到儿子摔伤骨折的电话,虽心急如焚,但面临飞船跟踪的关键时刻,他们什么也没说,就钻进设备车,全神贯注地进入紧张的跟踪测控。

  气象台工程师杜亚莉是航天回收部队里少数女性之一,起初她对那种走南闯北、追星赶箭的生活充满浪漫幻想,可现实很快就给她的浪漫注入了严酷的成分:睡观测车、啃方便面,空荡荡的大漠没有鲜花、没有一家团聚的天伦之乐,负责气象观测的她只有与云为伴,与风为友。但她不后悔,也没有抱怨,通过努力很快成为专业骨干,如今,观测车已成了她四处流动的家。

  据介绍,着陆场站组建三十年来,二十一次外出执行卫星回收任务,装卸各种设备物资九十多万吨,足迹遍布全国十六个省市区,铁路、公路行军一百多万公里,相当绕地球三十多圈。

  “追星族”们一年中有大半年都在流动,在流动追星的征途中,官兵们对家庭少了一份关爱,对事业却多了一片钟情。着陆场站政委邓维功表示:“我们航天回收部队的官兵们勇于牺牲、乐于奉献,他们代表着祖国的荣誉,代表着军人的尊严,他们还将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腾飞作出更大贡献!”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