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是强烈反对电影分级制度的。
我的反对当然不是出自个人的考虑———毕竟我早过了16岁。无论电影是否有“少儿不宜”的镜头,我都不在被禁的考虑中。我反对的初衷,是害怕电影分级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走了味道:不但没有壮大市场,反而将一些原有的观众群和某些影片隔离开,甚至造成导演创作时更为“细致”的束缚。
很多事就是这样的:很多人说要“分级”,要“分级”。结果,等到“分级”了却才发现只不过是在原先的基础上面“画地为牢”。打个比方,按照住宅的舒适程度,商品房按家庭经济能力和实际需要,划分成“三室二厅”或者“一室一厅”。但是最后等你拿到了房门钥匙,一推门,却惊讶地发现,虽然号称“三室二厅”,但是总面积却仍然是40平方米,站在“客厅”的入口,一个箭步就能蹿到阳台———电影也是一样,不分级的时候,孩子们还能到影院看看不怎么恐怖的国产片,一分级了,说不定连《古宅心慌慌》也不能看了。这算什么事啊?
当然,这一切强烈的反感都来源于我个人的消极揣测。我检讨了一下,认为,其思想源头是我对过去的中国电影审查制度的怀疑———长期以来,按照我们的审查制度,大凡是裸露,就被认为是不健康,某部影片打个擦边球,便值得“儿童不宜”地吹嘘一下;只要是涉及到人性阴暗面,就被认定为教唆青少年犯罪……所以,如今我们但凡在银幕上看到一个国产的“英雄”,必定是积极向上的,比当年的样板戏进步的地方就是,如今的“英雄”偶尔还能耍耍小情绪,有时出于工作需要还能周旋于一些声色场所,必要时甚至犯犯“个人英雄主义”之类的小错误,但绝对不会出现一个外国影片中的“007”那样的好人,不但生活作风有“严重问题”,还经常违反上级领导的指示,当然更不会出现港片中“雷洛”那样的坏人,从一个廉洁正直的青年直到一步步被黑暗势力所吞没。
我承认,这是偏见,但是我想这也是存在于很多中国电影导演和影迷之间的偏见。要扭转这一偏见,我想,只有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电影事业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决心致力于推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是否在基本观念中并不仅仅将分级当作一个摆设,而是确实意识到电影分级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电影题材的多元化。
如果,答案是“否”,那我想,分级的最大好处就是让我不看预告片就能够判别一部电影的类型:一级的肯定是主旋律影片,抗洪救灾;二级的大概是普通题材的影片,谈情说爱;三级的应该是恐怖片或者号称有“激情戏”的文艺片。
但是,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我看到的答案大约是“是”。虽然我年纪不小了,不过还是被那些导演、制片人和电影局领导的坦诚感动了———我想,中国的影迷们大概能够看到新的希望。
为此,我愿意真诚地为我过去反对电影分级制度的冥顽道歉。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李建中